弗陵|汉武帝心中的继位人选不是少子弗陵而是昌邑王髆

据记载,汉武帝一生育有六个儿子,至征和二年太子据自杀时,尚有四个儿子在世,即燕刺王旦、广陵厉王胥、昌邑哀王髆及三岁的小皇子刘弗陵。《汉书·武五子传》:孝武皇帝六男。卫皇后生戾太子,赵婕妤生孝昭帝,王夫人生齐怀王闳,李姬生燕刺王旦、广陵厉王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髆。汉武帝征和二年,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被江充、韩说等人诬陷,苦于无法自辩清白,进而铤而走险起兵反抗诛杀江充等人。而汉武帝听信谗言,误以为太子刘据谋反,遂即镇压。太子刘据兵败逃亡而自杀。太子据自杀身亡,储君之位空缺,诸皇子及其代表的势力蠢蠢欲动,但汉武帝却并未急于再次立储,至汉武帝驾崩时的前一年才确定少子弗陵为嗣。从征和二年太子据自杀,至继位人选确定,时间跨度达四年之久,对于年近七十岁的汉武帝来说,最迫切的任务莫过于册立储君,而其迟迟未动,必定密切关注尚在世的四个儿子。按照史书记载,汉武帝心目中的继位人选并无燕王旦、广陵王胥,因为在汉武帝看来,燕王旦聪明善辩,博学多才,其同母弟广陵王胥勇武有力,二人的举动不但不合自己的心意,还于法不合,多有过失。《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二·汉纪十四》:燕王旦自以次第当为太子,上书求入宿卫。上怒,斩其使于北阙;又坐藏匿亡命,削良乡、安次、文安三县。上由是恶旦。旦辩慧博学,其弟广陵王胥,有勇力,而皆动作无法度,多过失,故上皆不立。“历史倪说”认为,在汉武帝可以成为继位人选的两个皇子之中,昌邑王髆与小皇子弗陵相比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若非英年早逝,当是汉武帝最合适的接班人。
弗陵|汉武帝心中的继位人选不是少子弗陵而是昌邑王髆
文章插图
昌邑王髆首先,昌邑王髆的母亲李夫人是平阳公主引荐给汉武帝,并由此得宠幸。
弗陵|汉武帝心中的继位人选不是少子弗陵而是昌邑王髆
文章插图
昌邑王髆之母李夫人《汉书·外戚传》: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生一男,是为昌邑哀王。
弗陵|汉武帝心中的继位人选不是少子弗陵而是昌邑王髆
文章插图
李夫人善舞由此不禁令人想起建元二年得卫子夫,有一次,汉武帝到霸上参加一个祭祀仪式,归途中路过平阳公主家,顺便看望,无意中竟看中了平阳公主府中的歌女卫子夫。于是平阳公主把卫子夫送入宫中,卫子夫日益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其次,李夫人生下昌邑王髆后,她哥哥李延年才开始发迹,被封为“协律都尉”。而汉武帝在太初元年“定官名,协音律”。由此可见,昌邑王髆应该出生在太初元年,或者更早一点。《汉书·佞幸传》:而李夫人产昌邑王,延年由是贵为协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绶,而与上卧起,其爱幸埒韩嫣。《汉书·武帝纪》:(太初元年)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史记·大宛列传》:(太初元年)而欲侯宠姬李氏,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若昌邑王髆出生于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太子据自杀时,恰好十四岁,而汉武帝即位时是十六岁,由此可见,昌邑王髆在年龄方面应该是有极大的优势成为储君的不二人选。再次,昌邑王髆作为汉武帝最小的儿子,深受汉武帝宠爱,天汉四年即将其封于深受齐鲁文化影响的昌邑国。当储君之位空缺时,燕王旦想当然地认为,以长幼而论自己可以为嗣,即上书,而且措辞十分委婉,请求回京伴驾,侍奉于皇帝左右。汉武帝看了燕王旦的请愿书,勃然大怒,不但将燕王旦的使者斩于皇宫北门,并以私藏逃犯的缘故,下令削去燕国封地中的良乡、安次、文安三县,以示惩戒,而且还说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即“生子当置齐、鲁礼义之乡;乃置之燕,果有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