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卫营|崇祯有支亲军,明亡后誓死不降,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为了挽救国家于水火之间,祖大寿的关宁铁骑、卢象升的天雄军、孙传庭的秦兵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除了这些比较有名的军队外,一些不知名的军队也为国捐躯,比如大明帝国最后的禁军—勇卫营。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大明勇卫营的故事。
勇卫营|崇祯有支亲军,明亡后誓死不降,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
文章插图
大家都知道,历朝历代,皇帝身边都会有一支禁军来护卫自己的安全。明朝也不例外,最初这支禁军名为腾骧四卫,人数只有几千人,选拔的人员都是各卫所中最精壮的男子。后来四卫人数不断增多,到了嘉靖年间,嘉靖皇帝将其拆分为勇卫营和四卫营,管理机构是御马监。等到崇祯皇帝上台时,这两支军队已经完全没落。为了对抗野心勃勃的满清和李自成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崇祯决定派曹化淳重整这两支军队。
勇卫营|崇祯有支亲军,明亡后誓死不降,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
文章插图
在影视剧中,曹化淳是替李自成开城门的卖国贼。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曹化淳对崇祯忠心耿耿。在接到崇祯的任务后,曹化淳就将这两支军队打乱整编,合称勇卫营。为了提高新军的战斗力和忠诚度,曹化淳又安排自己派系的卢九德和刘元斌出任监军。这俩太监也不是庸碌无能之辈,他们都对兵法有所了解。除此之外,曹化淳还选拔孙应元、黄得功、周遇吉等能征善战的将领加入其中。有了他们的加盟,勇卫营的战斗力噌噌的往上涨。
勇卫营|崇祯有支亲军,明亡后誓死不降,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
文章插图
崇祯九年,清军寇边,刚刚组建的勇卫营迎来了他们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仗。在此次战役中,孙应元、黄得功、周遇吉三位主将表现优异。黄得功后来转战于良乡、涿州等地,凭战功做到了总兵,而孙应元、周遇吉也被提拔为副将。经过实战检验,勇卫营已成为崇祯手中的一把利剑,这让崇祯十分欣喜。
勇卫营|崇祯有支亲军,明亡后誓死不降,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
文章插图
崇祯十年,农民军进入河南,朝廷大为震惊。杨嗣昌会兵10万,增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主张。看着身边的兄弟们都去杀敌立功,孙应元、黄得功等人也坐不住了,纷纷向崇祯请战。崇祯看着勇卫营将士们高昂的士气也备受鼓舞,他不仅答应了孙应元等人的请求,而且还亲自下场检阅将士。经过调整和补充后,勇卫营达到了一万两千人的人员编制。
勇卫营|崇祯有支亲军,明亡后誓死不降,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
文章插图
在到了战场后,勇卫营的表现也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军队。在刚到了河南时,他们就取得了郑州、密县两次大捷,斩首1700余级。第二年正月,更是在短短四天内,三战三捷,斩首2900余级,一度成为剿匪最强军队。后来辽东告急,勇卫营又被调到东北支援关宁铁骑抗清。等到张献忠的大西军死而复生后,勇卫营再次被崇祯安排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