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罢相、自杀、腰斩、灭族,汉武帝十三宰相不同结局,写尽人生哲理( 九 )


主审官员不敢怠慢,迅速将此事禀报武帝。很快,刘屈氂在长安东市被腰斩,刘屈氂的妻子也被押赴华阳街斩首示众。
李广利的妻子儿女也被收捕入狱。李广利听到这个消息后,直接投降了匈奴,其宗族随即被全部处死。
征和四年,李广利投降匈奴一年后,也被匈奴单于杀害。
李广利被杀时,怒骂道:"我死必灭匈奴!"
李广利死后,匈奴接连数月雨雪不断,家畜大量死亡,百姓疫病不断,种植的黍穄也颗粒无收。单于惶恐,于是为李广利立祠祭祀,以慰亡灵。
从最初的巫蛊案发迹,到旋登相位,又得陇望蜀,开始卷入立储斗争,却怎知,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不知收敛、不识进退、欲壑难填的刘屈氂,最终给自己及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

人生哲理|罢相、自杀、腰斩、灭族,汉武帝十三宰相不同结局,写尽人生哲理
文章插图
三、巧作为者仅2人
为官只为一己之私,为非作歹、作奸犯科,最终身败名裂、族灭家亡,当然是为己不值、为人不耻;为官只为活一己之命,三缄其口、明哲保身,虽最终保妻全子、死得善终,却于国于民无望,又何异木偶顽石?
既于国于民有功,又能全身而退,实在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时机的把握、分寸的拿捏、火候的掌控,难就难在一个“巧”字上。
所以武帝朝的这十三宰相,在位时,既有功于社稷国家,退位后,依然能荣华富贵在身,全身而退颐养天年的,自然是凤毛麟角。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武帝朝笑到最后的两大宰相。
11、大器晚成公孙弘
首先来说公孙弘。
公孙弘年轻时,曾在家乡县城当一个基层小公务员(薛县狱吏),后来犯了事,又去海边给人放过猪,可见是个能屈能伸的主。
四十岁的时候,他才开始研读儒家经典,然后六十岁的时候,以"贤良"之名被菑川国推荐给朝廷,从此步入仕途。
接着,武帝派他出使匈奴,因复命之言不合武帝心意,武帝又认为公孙弘没有才能,他就顺坡下驴,称病辞官后回了家乡。
十年后的元光五年八月,朝廷再次下发举贤诏,这一次菑川国,又一次推荐了公孙弘,因为他的学问在菑川国已无人能及,又恭谦谨慎的孝顺后母,还在后母去世后为之守孝三年,所以在菑川国,他早已盛名在外。
十年后再度来到长安,公孙弘先是在太常官所待命,然后是参加考试,作文题目是论天人之道。
起初,阅卷老师对公孙弘答卷给出的得分是不及格,直接列为下等。但最后却来了个神反转,等武帝阅过公孙弘的答卷后,将他的文章列为第一等。
元朔五年,薛泽被免职。武帝欲任用公孙弘为宰相。然而,按照汉朝制度,宰相之职一直选用列侯担任,公孙弘却没有侯爵,于是武帝下诏封公孙弘为平津侯,公孙弘遂成为以丞相封侯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