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死后追封,一本万利的皇家买卖( 三 )


况且,于谦的忠,更多是忠于大明和百姓,而不是某位君王,否则当初就该任瓦剌予取予求,毕竟他们有君王在手。

匈奴|死后追封,一本万利的皇家买卖
文章插图
追封的形式:赠予更高的官爵或追赠谥号
追封有两种形式,一是赠予更高的官爵,二是追赠谥号。
很多时候这两种形式都是并存的,比如上文说过的岳元帅。于谦有谥号而没有赠官爵,这说明皇帝们对他其实是有看法的,不情不愿的给了谥号,官爵就免了。
一、赠予更高的官爵
生而授为加,死而授为赠。所以对于死者,可不能说加官进爵,只能说“赠”。
明朝中晚期,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这种名头基本上不会在活着时获得,都是死后赠予,也无法传给子孙后代,对皇帝来说非常实惠。
唯一的特例是万历朝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之衔,还掌有太师实权。

匈奴|死后追封,一本万利的皇家买卖
文章插图
死后赠上柱国,谥“文忠”,然而没多久就被清算,明熹宗时才得以恢复名誉。古代的变法改革者通常没有好下场,张居正这还算不错了。
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明清时期给死去的官员追赠更高官爵已经成了惯例,自有一套执行的标准。
二、追赠谥号
《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
我们会发现,史书对于各朝代的皇帝们称呼不一样。比如,唐高宗,这是庙号;崇祯帝,这是年号;周文王或周武王呢?这就是谥号。越往前,称呼君主越多用谥号。
谥号制度历史悠久,形成于西周早期,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通常评的是君主或高官,普通人有什么好评的?

匈奴|死后追封,一本万利的皇家买卖
文章插图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时广泛施行谥法制度,但秦始皇认为这有“子义父,臣议君”的嫌疑,就废除了这种制度,直到西汉时才恢复。
和官爵比起来,谥号其实更难得,不是每个小臣都能有谥号的。
谥号分为三种,美谥、平谥和恶谥。
文、康、平、贞、忠这类是美谥,愍、怀、思、敏这类是平谥,炀、厉、荒、幽这类就是恶谥。
文臣的最高赞誉是“文正”,武臣的最高赞誉是“忠武”。
获得文正之谥很不容易,张居正都只是“文忠”,王安石也只得一个“文”字,李东阳和谢迁得了“文正”,足以笑傲众臣。
“忠武”之谥,也只有像岳飞、韩世忠这样做出卓越贡献的武将才能获得。
晚清四大名臣中,李鸿章死后得谥“文忠”,张之洞和左宗棠是“文襄”,只有曾国藩是“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