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兵|萨尔浒之战中为何杨镐要把明军兵分四路实在是不得已之举
【 明军兵|萨尔浒之战中为何杨镐要把明军兵分四路实在是不得已之举】
文章插图
萨尔浒之战中,杨镐兵分四路的战法长期饱受批评,被认为是轻敌,分散自身优势兵力的取死之道。杨镐真的是自大与轻敌吗?从他给朝廷报告来看,杨镐对当时明军的实际情况心中是有数的,但在方从哲等人急如星火的催战令下,杨镐若再不迅速进军,恐怕自己也要惹祸上身。那么,他有没有可能在不分兵的情况下进军?答案是否定的。只是纸上谈兵的话,10万兵力不过是个数据,但放在实际中,那是多庞大的一坨人,要占多大的物理空间?何况还有辎重、车马载具等还要占用更多的地方。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中有段名言:“一支10万人的军队如果编成一个纵队,也就是说沿着一条道路不间断的行军,那么这个纵队的首尾绝不可能在同一天到达目的地。”萨尔浒明军亦如是。若杨镐不分兵,这10万明军使用单独一条路线行军,不仅队伍排列过长,而且会严重延迟行军速度,大概先头部队已走到萨尔浒,后尾还在抚顺关。况且这种一条长龙拖拖拉拉地走,一旦中间某部受到攻击,后方很容易陷入混乱。虽然杨镐兵分四路的具体方案不见得有多高明,但以行军的具体情况而言,明军分兵是必然的。再来看明军后方的补给线,仅有三条,一条为水路,两条为陆路。陆运是以北京通州为中心,一条是渡滦河出山海关,经宁远、锦州、广宁而赴辽、沈为主路。另一条则是出喜峰口经富裕卫、义州卫、广宁而达辽、沈的辅路。这两条陆路运输时间较长,非半月不能达,后者又有被蒙古人劫掠的隐患,于是明廷以山海关、锦州卫之路为主要后方补给线。实际上水路才是最理性的补给线,此路为海上运输,可自沿海各口岸出发,直达鸭绿江、辽河、浑河、太子河各流域之深处,或者由海口转陆运,交通便利,当时明代造船技术已比较发达,而此时海上的倭患也基本平息,没有什么阻碍,可惜朝廷始终未曾对这条补给线作有效运用。本文为大鱼号独家稿件,未经大鱼号许可禁止转载
- 兵权|李世民登基后,为何会放过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杀了就坏事了
- 明朝士兵500年前种下1棵树,1920年被大地震撕成两半,如今还活着
- 将士|将军带兵打仗,上厕所时看到一群蚂蚁后,为何赶忙下令撤退
- 李自成|小人物改变历史:一个小兵偶然一个动作,打死一位开国皇帝
- 二战后,骆驼香烟成为了德国的通用货币,美国士兵大发其财
- 老照片 澳大利亚士兵在缅甸 抗击日本法西斯
- 蒙古骑兵那么彪悍,朱元璋为什么能消灭大元?跟着钱走才是硬道理
- 滞留印度54年的中国老兵,因迷路误入印度,无奈在印度娶妻生子
- 师范|五代时期的哪位名将,用兵如神,史学家认为他智谋胜过诸葛亮
- 司马懿称诸葛亮多谋少决,好兵无权?其实我们都被史书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