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有人说曹操对汉献帝仁至义尽,为何汉献帝还要策划衣带诏?
对易中天观点的解读“曹操对汉献帝仁至义尽”,这个观点我思来想去,也不知道立足于哪里,或者是立足于易中天教授的解读吧!他在《三国纪》中解读出:曹操对天子刘协忠心可鉴,刘协感激庆幸,从此有了保护神。暂时住进曹操行辕的皇帝却非常满意。曹操不但大大地改善了他和朝官的生活,而且做得非常细心,很像一个管家的样子。他在为皇帝提供日用品的时候,采取的竟是“归还公物”的方式。曹操说:这些东西都是先帝赐给臣祖父和父亲的,现在陛下起居不便,理应归还。曹操的这份细心不能不让皇帝感动。感动之余,皇帝也庆幸自己有了这样一个忠臣,甚至庆幸上天赐给他这样一个救星。他不用再流离失所,不用再像一件可居的奇货在军阀们的手上被倒卖,不用担心害怕随时会被废黜,被杀害。他有了一个保护神,可以过点安生日子了。所以,刘协又怎会去谋害自己的保护神呢?
文章插图
【易中天《三国纪》】至于“衣带诏案”,易中天教授是选取了某些史家前辈的意见,质疑“衣带诏”可能并不存在,这个案子只是董承和刘备互相串通的结果,对外宣称有“衣带诏”是为了方便行事,实际上刘协并没有参与其中。若如此,其中道理也很简单了:曹操和刘协君臣相知,刘协并没有策划衣带诏之事。立足于现有史料的解读从史料来看,这个问题可以分两点来解读。第一,曹操专权是个渐进过程。早在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之后,他有过一段时间得意忘形,例如给自己封了大将军,让袁绍去当太尉。要知道在当时,大将军的地位是在太尉之上的,所以袁绍非常不满,生气地拒绝接受太尉印绶,让前去送印绶的陈纪下不来台。等曹操一看袁绍不高兴了,也立刻明白了,他非常识时务地把“大将军”让给袁绍,袁绍这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
文章插图
袁绍的画像非但如此,曹操为了收拢人心,收留了前来投奔他的刘备、孔融。其中刘备还在徐州跟曹操打过仗,当时还有程昱劝说曹操趁机除掉刘备,曹操都拒绝了。——可见在这段时期,曹操非常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史书上说“曹操在许都专权独断,架空天子,引发衣带诏案”,这一点,笔者认为,应该是一个渐进过程,而不是说曹操进了许都,把天子刘协往皇宫里一送,就自己独断专行了。这不现实,也不客观,解读成“渐进过程”才是合情合理的。
文章插图
【曹操影视形象】再按照建安五年(200),陈琳撰写的《讨曹操檄文》中罗列的曹操罪状来看,无非是说曹操违法敛财这类事。还有什么曹操派兵包围皇宫之类,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早在汉献帝东归时,虎贲军都被李傕等人打得不到一百人了,都许后,曹操给汉献帝多派遣士兵增加守卫,本来就是情理之中,无可厚非之事。至于曹操打压政敌异己(拷打杨彪和杀害赵彦)的事,我记得袁绍还曾写信给曹操,让曹操除掉朝廷中的杨彪,梁绍,孔融等人。所以说,打压异己这种事,袁绍自己也想做,这都是人之常情。陈琳写这段故事,无非是为了给曹操凑罪名了。《魏书》:袁绍宿与故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过诛之。第二,汉献帝(刘协)有秉政的能力和欲望
- 雍正王朝:十四爷大闹灵堂,雍正用一招轻松化解,尽显帝王心术
- 贾谊:汉文帝格外重视,27岁跃升高级官员,为何还是抑郁而终?
- 成君|许平君和霍成君死后,汉宣帝为何选一个不好看又克夫的人为后
- 书生考中进士,皇帝:此人太丑,不能要,多年后书生推翻一代王朝
- 哥哥|皇太子把皇位让给弟弟,成就了弟弟千古威名,死后被追封为让皇帝
- 朱元璋|大臣被杀前, 从怀中掏出一样东西, 皇帝大惊道: 赶快给他松绑
- 汉武帝一生最悔恨,最悲痛的一件事
- 永历帝|乱世中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后,数次拼命救皇帝,南明灭亡后她很凄凉
- 开国皇帝用自己的姓氏当做国号,史无前例,是慵懒还是别有它意?
- 李自成|小人物改变历史:一个小兵偶然一个动作,打死一位开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