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痛|战争的创伤:纳粹给苏联带去的伤痛( 三 )


在苏联农民看来,战争时期为国尽力乃是本分,战争结束后应当恢复农民所有制,允许农民们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可惜,国家的路径显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更改,苏联农民很快发现和平的岁月并没有提供好日子。这种幻灭感让苏联农民们纷纷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抗当局的农业政策。常见的手段有:1.缩小自己的耕地面积,尽可能少种粮食;2.与周围人串通,隐瞒自家收获数量;3.利用黑市偷偷地出售多余的农产品。

伤痛|战争的创伤:纳粹给苏联带去的伤痛
文章插图
与此同时,粮食相关的治安事件也层出不穷。仅1946年秋天就有5.3万人因为偷盗粮食而受到惩处,其中3.6万人被判处刑期不等的有期徒刑。
当赫鲁晓夫上台后,推行许多政策:一是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取消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二是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播种面积,种植玉米,增加粮食产量;三是取消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这些举措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苏联农民的压力,使得苏联的农业得以恢复。可是,二战导致的农民对当局的幻灭感以及生产的惰性却再也去除不掉了。截止至1991年为止,苏联1/3的粮食需要从外部进口,这也是美国得以“卡住苏联脖子”的关键。苏联人每一次出门排队购买食物,都会增加一分怨恨,这份怨恨也成功日后苏联解体的深层因素。
战争永远会吞噬青年人的生命,尤其是绞肉机般的陆战。根据统计,苏联在二战中损失了2700万人口,占据当年总人口的1/7。(注:德国损失900万人,占据1/9)更糟糕的是,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乃是苏联工业的脊柱。青年人又是生育的主力军,大量人口的折损,直接导致苏联遭遇“生育滑铁卢”。

伤痛|战争的创伤:纳粹给苏联带去的伤痛
文章插图
在美国迎接50年代“婴儿潮”的时候,苏联却在为工业人口(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停止增长而愁眉苦脸。面对与美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苏联需要大量的人口生产足够多的武器装备。可事与愿违,苏联在各种常规武器上基本都处于下风。以空军为例,古巴导弹危机前夕,苏联虽有10家飞机制造企业,但军用飞机总量不过6500架;反观对手美国,虽只有5、6家飞机制造企业,可在充裕的工业人口加持下,拥有1.9万架军用飞机,算上海军拥有的6800架战机,其数量超过苏军的4倍有余。纵然苏军有着绝对的陆地优势,但随着空对地攻击系统的日渐成熟,苏联仅有的陆军优势也如同水中之花,一旦开战根本不是对手。可以说赫鲁晓夫时期的导弹优势和核弹优势,完全是在常规战不可能获胜的前提下,被逼无奈的选择——只能用同归于尽威胁,不敢奢求大战中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