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600年,探寻永乐年间的紫禁城图景


中国人民志愿军|600年,探寻永乐年间的紫禁城图景
文章图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600年,探寻永乐年间的紫禁城图景
文章图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600年,探寻永乐年间的紫禁城图景
文章图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600年,探寻永乐年间的紫禁城图景
文章图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600年,探寻永乐年间的紫禁城图景
文章图片

1420年10月28日 , 大明永乐十八年九月廿二 , 明成祖朱棣的一道谕旨看似相当简略:“丁亥 , 上命行在礼部 , 自明年正月初一日始 , 正北京为师 , 不称‘行在’ 。 ”
故宫的序章便蕴含在600年前的这道御批的折子中 。 其中 , “正北京为师”一句确定了北京作为京师的地位 , 也意味着权力中心将从南京迁往北京这座刚刚建成的禁城中 。
悠悠600年 , 永乐年间的紫禁城和如今的故宫比较起来 , 有哪些不同?其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从北海琼华岛远眺紫禁城全景 。 左:小川一真摄于1900年 右:摄于20世纪30年代
翻看《明代宫禁图》 , 如今的紫禁城仍延续了中轴对称、前朝后寝的整体格局 。 但是经历了数次雷劈大火和朝代更迭 , 以及多次重建、改建和扩建 , 局部风貌和永乐时期相比已有明显不同 。
紫禁城的外朝 , 主要包括中轴线上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和左辅右弼的文华殿、武英殿 , 规模宏大 , 布局疏朗 。
和今天不同 , 明初紫禁城的东南部 , 是皇太子专属的“特区” , 文华殿相当于皇太子的“奉天殿” , 为了区别皇太子和皇帝的地位差别 , 还特意将文华殿屋顶设置成了绿色琉璃瓦 , 武英殿的占地面积也要比文华殿大 。 就连位于这个区域内的城门东华门 , 每个门扇上只有七十二颗门钉 , 比午门、西华门和神武门分别少了一排门钉(一排九颗) 。
太和殿在永乐年间建成时名为奉天殿 , 嘉靖时期更名为皇极殿 , 清初顺治朝改名太和殿 。 大殿落成仅百日 , 就遭雷击起火 , 三大殿尽毁 。 之后在嘉靖、万历、康熙年间又三次毁于火灾 , 现存建筑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 。 当时 , 由于巨型楠木稀缺 , 重建的太和殿在规模上明显缩水 , 面积大约只有永乐年间的一半 。 为提高防火性能 , 大殿两侧以阶梯状的防火墙代替了原来的木廊 。 从此之后 , 太和殿再也没有被烧毁 。 通过太和殿下方巨大的基座 , 不难想象明代大殿的规模 。 俄罗斯摄影师斯尔格·沃特加索夫摄于20世纪20至3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