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简析战术: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和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攻击理论( 二 )


1930年代的骑兵部队已经开始编入坦克分队了,与其说是“旧式思想”不如说是战争后期骑兵——机械化集群的雏形 ,从使用上来讲,骑兵军是和机械化军一样同为纵深梯队,而不是像旧式骑兵一样采取渗入战线后方的(我不否认在卫国战争初期有骑兵分队/师团级部队采取这类方式进入敌后游击)。就实际情况来说,卫国战争时期骑兵军和机械化军都是在反冲击与局部反攻中的主要力量,也是互相配合着使用的。

战术|简析战术: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和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攻击理论
文章插图
但是苏联有实现大纵深战略的物质和地域条件,所以理论先行,逐步构建。从苏联传说的“大雷雨”计划是一次平推几个国家。只要苏联有时间训练筹备验证这个理论,重现欧洲宪兵的辉煌指日可待,但是历史不是这样的。
直到80年代“西方81”演戏时,大纵深战略才有了昙花一现的威慑。无论是大纵深还是闪击战,其实都是战役法的一种概括而已,进而引申其内在的军事战略,而战役法的根源则是军事理论,很多人一开始就抛出结论"根本就不存在能跟大纵深作战相提并论的闪电战理论",我猜想是大家觉得所谓闪电战和大纵深本质上其实就是同一样东西,但我认为值得商榷。

战术|简析战术: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和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攻击理论
文章插图
“闪电战典范”的1940年法国战役,“镰刀收割”
这个问题所提到的"战略"并不是指大战略,而是指军事战略,无论是大纵深或者闪击战,都只是指军事层面的含义,从来就没没有人认为跟是经济外交扯得上关系,相比较的只是对比其理论的优越性和战役法的前瞻性而已。而事实上,在战术层面,这两者虽然不同,但是的差别意义并不大,并不能说两者有极度相似的地方就说哪个跟哪个很像,我觉得两者还是有不同的差别的,大纵深追求宽度,其核心在于突破,闪击战则是追求深度,其核心在于速度,两者一个强调歼敌,一个强调瘫痪,从实际来看战果就可见一斑了,简单说,这是两套战役法的战略意义的不同点。
至于巴巴罗萨的问题,歼敌只是手段而已,既然不能通过机动来达到目的,那就围歼咯,但按照德军战役法来看,装甲集群的作用根本就不是拿来歼敌,那是步兵集团军该做的事情,两个根本就是不同职能。在打明斯克的时候,霍特就吐槽古大将说未能封锁包围圈,因为古大将让装甲集群的主力继续往东去了,这说明一点,在他眼里速度是至关重要的,歼敌那些重活就交给后面的集团军做吧,我们继续向东飙车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

战术|简析战术:古德里安的闪击战理论和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攻击理论
文章插图
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
至于蓝色方案,包围又不是唯一的作战形式,是否围歼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的,而不是为了歼敌而歼敌,主要的是,是否达到你的目的,因为在当时的战略环境而言,通过一个战略性战役达到目的是最快的,这根德军战役法的核心理念并不排斥,但事实上情形比预想中的要好,虽然没大量歼敌,但是把苏军像赶羊一样赶着跑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巴格拉季昂行动,维斯瓦河-奥得河突破,八月风暴这些最求速度都是为歼敌而服务的,一切都是为了合围歼灭,其实都是强调其战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