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亡秦者胡也、刘秀当为天子:这些料事如神的谶语,其实另有玄机

一语成谶(chen四声),可以理解为精准的预言到某事的发生,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屡见不鲜,甚至一度发展成为一门技能和行业:谶言家/谶语家。当然,你也可以把他们理解为“神棍”。
从史书的记载中来看,确实有众多看起来很扯的谶语最终真的成为了现实,不过它们是“料事如神”还是“事后诸葛亮”,也许只有史书编纂者自己心里清楚。下面笔者就结合两个有代表性的“谶言”,粗略探讨它们产生的背景及本质。

游牧民族|亡秦者胡也、刘秀当为天子:这些料事如神的谶语,其实另有玄机
文章插图
“亡秦者胡也”——秦始皇的“诅咒”?无稽之谈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秦军北伐匈奴,一举收复河朔之地,并设立郡县、修补长城。
不过,对于嬴政为什么如此大动干戈,各类官史中描绘得有鼻子有眼,声称是由于相信了卢生的谶语:
卢生使入海还,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遣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伐匈奴。
按照卢生的预测,秦朝将会被胡人灭亡,所以秦始皇忙不迭的派兵北上;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匈奴人被搞定了,秦朝却被秦二世胡亥玩废,最终还是败于“胡”这个关键字上。
不过笔者看来,以上纯属胡扯。秦始皇这么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不可能因为一句谶言就劳师动众、殚尽民力,而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

游牧民族|亡秦者胡也、刘秀当为天子:这些料事如神的谶语,其实另有玄机
文章插图
众所周知,自周王朝建立后,周边游牧民族就是中原政权的巨大威胁,西周被犬戎攻破镐京就是鲜活的例子。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个毗邻北境的诸侯国,长期与游牧民族交战、融合,并在这个过程中扩充了自身的实力。
最典型的,莫过于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他击破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后,修筑长城,设立云中、雁门、代郡,作为对抗北方的基地;
秦国在宣太后当政时期,曾经灭义渠,其后在陇西、北地、上郡修筑长城抵御胡人侵扰;
燕国在这方面也很生猛。燕将秦开在东胡人那里当人质期间,博取了对方的信任,由此将对方的底细掌握得一清二楚。当他归国后,立即率精兵突袭东胡,将对方杀的丢盔卸甲、逃窜千余里。其后燕国也修建长城,打造了牢固的防御体系。

游牧民族|亡秦者胡也、刘秀当为天子:这些料事如神的谶语,其实另有玄机
文章插图
而在战国末期,趁着中原混战,北方匈奴人崛起,势力一度南侵到原被赵国拿下的阴山、河朔地区,实际上已突破了长城的防御。秦始皇为了解决这一心腹大患,派遣蒙恬率军北上,“暴师于外十年”。面对虎狼秦军,当时的匈奴人几乎没有抵抗之力,被远远驱赶到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