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从宁死不屈到争着“请降”,为何太平军将领前后反差这么大?( 二 )
文章插图
02.“分地制”下,太平天国中枢对地方将领之控制能力大为减弱军队来源、将领群体构成之差异,自然是后期太平军将领集体“请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投降群体中,三江两湖人员占绝大多数量,可两广出来出来之“老兄弟”也有人在,如韦俊、古隆贤等。对此,则不能只用“将领群体”来源之差异解释此种现象了,毕竟“老兄弟”也有部分“变节”了。对此,太平天国实行“分地制”则是一个不能忽视之因素。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脑洞大开,认为授予各路诸侯 “封地”,便可以增强将领之责任感,激励其上阵杀敌;同时“分地制”还可以让诸王之间相互牵制,从而便于天王大权独揽。但是,“分地制”所带来之弊端非常严重,使得中枢对地方将领之控制能力大为减弱;将士一家老小均住在“封地”内,将士就算“投降”,中央也是奈何不了。为此,李秀成在《自述书》中直言:“封王太重,为大误之一”,这里的封,可是“实封”。
文章插图
03.太平天国军纪废弛,处置不严,助长了“请降”之风气不得不说,洪秀全后期玩“分地制”实在是昏招、糊涂,将士一家老小都在“封地”内,岂会有杀敌之决心,又怎会为天国之万世基业抛头颅,洒热血呢?就此而言,洪秀全确实够糊涂,够昏庸,那怪李秀成在自述中说:“国破,实乃洪姓之过错”,看来也是没冤枉他。不过,若是太平天国能严肃军纪,像东王杨秀清那样治军严格,毫不留情面,“分地制”所带来之弊端也可以减轻。很遗憾,太平天国后期军纪废弛,对“叛降”、“请降”此种活动默许,乃至纵容,这无疑助长了“请降”之恶劣风气。1859年,李昭寿献上滁州“请降”胜保,李秀成非但不追究责任,还护送李昭寿一家出天京;1861年,陈坤书严厉打击叛降分子钱桂仁,李秀成不分青红皂白,居然怪罪陈坤书;1863年10月,苏州八大将叛降之意很明显,李秀成居然说:“尔我不相害”,不阻止此类行为,最终慕王谭绍光人头落地,苏州城陷落。可以说,太平天国后期“投降” 成本太低,将士毫无畏忌,“请降”之风不蔓延都难。
文章插图
04.太平天国战略环境恶化,败局已定,人心涣散,各找出路杨秀清主政时期,军令统一,将士卖力,太平军在各条战线上勇往直前,战无不胜,八旗、绿营、湘军无不被打得落花流水,曾国藩差点都被活捉。因此,太平天国前期,部队士气高昂,胜仗连连,大有问鼎中原之势,谁人又想着“投降”呢?到了后期,太平天国在各条战线上均以惨败告终,东西两线均承受巨大战略压力,处境相当不利,一些意志不坚定之将士,自然要为自己找出路。正如干王洪仁玕所言:“过去东王在世时,拓土开疆,犹有日辟百里之势,而今进寸退尺,战胜攻取,大逊于曩时”,太平天国后期已无药可救,将士怎么再卖力。安庆陷落之后,太平天国首都西部屏障已经消失;唯一尚存的苏南根据地又受到“楚军”、“淮军”、“洋枪队”、“英法联军”等蚕食,地盘一步步缩小。此外,洪秀全冥顽不灵,不思进取,听不进正确意见,而是一味“靠天”。种种迹象表明,太平天国已经进入灭亡倒计时,气数已尽,这是将士争相“请降”之主要原因。
- 朱元璋|大臣被杀前, 从怀中掏出一样东西, 皇帝大惊道: 赶快给他松绑
- 文昌|唐代科举舞弊案—长庆科案,而穆宗为何要没有从重处罚
- 若日本沉没,1.26亿国民何去何从?巴西、澳大利亚是最佳选择
- 老师为何从不在课堂上讲,田忌赛马的后续,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惨烈
- 曾国藩天资并不聪颖,却能从愤青成为圣人,都是这个习惯的功劳
- 截茎扦插一株火龙果,见证它从小美到大的“传奇”!
- 从小和朱元璋相依为命的二哥朱重六,后来怎么样了
- 从帕特农神庙到圆明园 有多少国宝被打上了殖民烙印
- 家庭园艺:掌握住豆渣菜叶、白醋用法,养花从不缺好东西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十位从龙功臣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