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中原王朝空有利器却不知利用,白白让游牧民族袭扰了两千年

那么大家对于这件事情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呢?希望小编的文章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如有不足,尽请谅解!
中原|中原王朝空有利器却不知利用,白白让游牧民族袭扰了两千年
文章插图
在冷兵器时代,马背上成长起来的游牧民族由于生活方式的原因,弓马娴熟是基本生活技能,故而不但个体战斗力占上风,又全民皆兵,机动性强,一直是农耕民族的噩梦。其实,中原王朝手中并非没有克敌制胜的法宝,然而,统治阶级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将之束之高阁,最终导致了北方游牧民族持续了两千余年的持续入侵,造成了许许多多无谓的牺牲。法宝是什么?是经济战!喜欢中国历史的大部分都看过或者听说过“管仲买鹿制楚、买狐降代”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通过经济战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目的例子。管仲是春秋时期的人,说明经济战的方法我们是已经有了的;而彼时的齐国不过是诸侯国之一,虽然实力强横但与后期大一统的王朝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说明可操作性是非常强的。此外,由于中原王朝的生产力水平较游牧民族先进的多,故而游牧民族对其出产的盐、铁器、丝绸、棉、茶、药品等等生活用品和奢侈品是极度渴望的,同时游牧民族的畜牧产品更加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且难以保存,不时的需要通过贸易的手段获得粮食以度过灾荒。然而,重农抑商的意识形态决定了中原王朝的完全意识不到经济战的有效性,非但没有大规模使用,而且反其道而行之,舍本逐末,硬是把双边贸易当作逼迫对方接受朝贡贸易、纳入朝廷体系的手段,是一种恩赐。这种朝贡贸易假如能够满足游牧民族的生活所需的话也就算了,可由于中原王朝在这种不平等贸易框架之下做的是严重亏本的“买卖”,自然只能竭尽所能地减少朝贡使团的次数,控制使团的规模。站在游牧民的角度来看,好像拿个冰棍只给添一下,只能勾起更加强烈的渴望,在这种情况之下,彪悍的游牧民族于是乎便骑上马带上武器,赌上性命去抢,从而给双方带来巨大的伤害。即便有个别稍微开明的王朝,例如北宋,能够放开限制,长期互市,但交易场所设置的往往过少——长达数千里的漫长边境线,众多的民族和人口,即使考虑到游牧民族的长途跋涉能力,也需要开设20个以上的边境榷场才能满足需求。假如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或者当权者具有类似于管仲那种经济头脑,在边境地区设立大量固定的、永久的榷场,派驻官员进行管理、收取税金,再把税金的一半用于所在堡垒的驻军费用,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又消除了边境的隐患。再适当地给商人以足够的自由度,他们绝对能轻松的搞定游牧民族的部落首领,跟他们合伙做生意,正如同清朝中期以后,汉族商人在蒙古草原上与王爷们的合作模式一样,只需要1-2代人的时间,绝对可以达到永远消除武装侵袭根源的目标。农耕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比单纯的草原游牧经济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故而表面上公平合理的贸易受益最大的当然是中原王朝,可惜的是,轻视商业的传统让皇帝和官僚选择了朝贡的贸易政策,属于典型的自废武功,无药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