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成大事者,从来都是不慌不忙的
看到有句话说的:性格决定命运 , 气度决定格局;细节决定成败 , 态度决定一切 。
仔细去观察我们身边的人 , 就不难得出一个简单的结果 。
那就是 , 凡是事业有成 , 家业风顺的人 ,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遇事从来都是不慌不忙、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泰然处之 。
文章图片
只有不慌不忙 , 才能不被负面情绪所困扰 , 专注于事情本身 , 把事情做好 。
曾经以为 , 成功的人都很忙 。 现在才明白 , 真正厉害的人 , 都是“清闲人” , 他们待人心平气和 , 遇事不急不躁 。
急而不慌、忙而不乱 , 是他们一生的修行 。
文章图片
不慌不忙 , 是一种生活态度
心思沉静 , 才能细致观察事物的发展 , 发现失去的本质状态和细微之处 , 这样才能更省时省力 , 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内心不平静的人 , 很难认真思考 , 总是被一些其他的事情打扰思绪 , 没有深入思考 , 做起事情来会显得浮躁 , 没有章法 。
一个人的福气深浅与否 , 在于能否沉得住气 , 耐得住寂寞 , 控制得住脾气 。
懂得生活的人 , 会在在绵长的岁月里平心静气 。
面对功名利禄 , 不急功近利 , 不浮夸轻薄 , 心静天地自然宽;面对人生百态 , 看得开 , 放得下 , 忍得住 , 方能不困于事 , 不困于人 。
正确看淡得失 , 以平常心去面对 , 不管是清闲还是热闹 , 内心平静 , 任时光荏苒 , 心静悠然 。
文章图片
不慌不忙 , 是大智大勇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 , 很多人耳熟能详 。
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 , 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 当时 , 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 , 只有一班文官 , 和2500名士兵在城里 。 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 。
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 , 竟然很淡然的披上鹤氅 , 戴上高高的纶巾 , 领着两个小书童 , 带上一把琴 , 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 , 燃起香 , 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 , 见了这种气势 , 都不敢轻易入城 , 便急忙返回报告 。 司马懿不信 , 自己飞马前去观看 。
离城不远 , 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 , 笑容可掬 , 正在焚香弹琴 。 左面一个书童 , 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 , 手里拿着拂尘 。 城门里外 , 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 , 旁若无人 。
文章图片
司马懿疑惑不已 , 于是令后军充作前军 , 前军作后军撤退 。
虽然诸葛亮人少为患 , 但他心如止水 , 虽然司马懿人多势众 , 他却内心忐忑不安 。
在紧急情况和危难时刻 , 正是诸葛亮展现出的不慌不忙的大智大勇 , 吓退了慌乱的司马懿 。
兵临城下 , 临危不惧 , 沉着应对才属于一个有军事才华将领的格局 。 考验人意志和胆识的时候 , 不慌不忙就是一种心理战术 。
沉得住气 , 才会做出科学决策 , 才会化被动为主动 , 化劣势为优越 。
文章图片
不慌不忙 , 能够反败为胜
历史上 , 项羽失败于刘邦的原因 , 说法不一 , 版本很多 。
其中一种论调受到高赞 , 项羽有勇无谋 , 必然在行事中表现为缺少坦然自若 。 他急于表现 , 想逞英雄实乃幼稚之举 。
刘邦和项羽约定 , 先入咸阳者为王 。 刘邦率先入关 , 不但没有骚扰百姓 , 甚至连关中的美女和财宝都未动分毫 。
这样悄悄地行动 , 表面在示弱 , 其实是老谋深算的“实力派” 。
文章图片
而项羽急急忙忙的显示他主宰一切的霸王气 , 处处彰显自己的强势地位 。 相比之下 , 项羽的强势成了虚张声势 。
项羽不稳定的性格 , 还表现在鸿门宴中 , 如果不是他优柔寡断 , 或许历史就要改写 。
刘邦会示弱不等于真弱 , 那是睿智 , 项羽虽强 , 却高调张狂 , 那是肤浅 。
不论什么时候 , 手忙脚乱只会一错再错 , 唯有泰然处之 , 稳中求进才能事半功倍 。
静下来 , 慢下来 , 弄清真相再定夺 , 才不会被自己的主观误导 , 让盲目牵着鼻子走 。
- 比一等功更稀有的特等功,每个获得者都堪比战神,为何会被取消?
- 武者|武者天称帝后面对百官刁难,她只用了一首诗便让全朝大臣心服口服
- 宝钗|宝钗坐在宝玉身边绣鸳鸯,是不自重的行为吗?作者的安排另有深意
- 上厕所为什么用“上”,下厨房为什么用“下”?两者有何不同?
- 上者|史上最会当官的人,留下拾句话,小人靠它发达,曾国藩为之心慌
- 人民锐评:卖港求荣者逃不过历史耻辱柱
- 《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一生反清复明,百年后却被安上了辫子头
- 李自成|大明王朝最后的守护者
- 刘备|三国战乱时,看刘备如何白手起家,逆袭成王者
- 斩马刀|冷兵器时代的最强王者!上斩敌首,下砍马头,这样的斩马刀简直太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