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汪曾祺:“京剧现状,只有正视危机,才能走出危机”

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活动 , 搞得很热闹 , 规模很大、很隆重 , 对戏曲发展 , 对弘扬民族文化、继承民族文化传统 , 会有推动作用 。 但是 ,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 如果这么热闹一场就过去 , 可能削弱其现实作用 。
京剧有危机 , 不景气 。 最现实的问题表现在京剧观众不多 。 谈振兴京剧 , 首先有一个政策问题要解决 。 比如京剧演员的待遇普遍太低 。
在这种情况下 , 有些表演团体是令人佩服的 , 如上海昆剧院 。 上昆演员对昆曲艺术充满了一种很难想象的热情 。 他们虽然收入微薄 , 但对艺术的追求是那么坚定 , 境界很高 。
有同志提出 , 建立新的更加具体的文艺方针 , 对理论性、学术性的问题进行探讨 。 传统剧目、原封不动地演下去 , 不行 。

京剧|汪曾祺:“京剧现状,只有正视危机,才能走出危机”
文章图片
汪曾祺
这包括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两方面的问题 。 所有传统戏都应该用现代观点重新处理 , 不论传统剧 , 新编历史剧 , 还是现代戏 , 只要经过了现代人的加工、整理、演出 , 即是现代戏 。
今日的京剧只有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之分 。 而对于生活的认识、观察、表现 , 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 , 已汇入了现代气息 。 现代人写、现代人看、现代人演 。 许多戏在长期演出中 , 经演员有意无意地进行了改造 , 都加进了现代意识 。
重新整理传统戏 , 有助于延续其内在生命力 。 经过多年思索 , 我提出一种继承传统戏的想法:小改而大动 。 保留有代表性的、比较精彩的唱念部分 , 使其不失原有风貌 , 在思想内容的关键之处 , 注入现代思想 。
我认为 , 对传统戏要更多地强调它的认识作用 , 认识祖国的历史 。 如果这样 , 我们欣赏传统戏的路子就会宽广得多 , 我们对祖国戏剧的美学意义研究尚少 , 京剧是高度综合的艺术 , 尤其在表演形式上有很新鲜的东西 , 超过了普通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

京剧|汪曾祺:“京剧现状,只有正视危机,才能走出危机”
文章图片
马连良讲授《一捧雪》
京剧的“唱” , 更逾越了其他戏曲 。 但京剧的某些形式也含落后成分 。 如松散、无情节、缺乏丰富的人物形象 , 按演义小说结构单调发展 。 今天年轻人不喜欢京剧 , 不仅因为唱腔节奏慢 , 而且整个情节进展节奏缓慢 。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障碍 。
对此 , 我认为观众应该多迁就演员 , 逐步接受和习惯京剧这种艺术形式 。 不妨可以采取些强制性手段 。 在台湾 , 文学课本中就安排了京剧内容 , 而我们却没有更多地把“国剧”介绍给青年一代 。 俗话说“生书熟戏” , 经常性地接触 , 可以培养人们对京剧的兴趣 。
京剧|汪曾祺:“京剧现状,只有正视危机,才能走出危机”】京剧完全能够表现现代生活 。 但要舍弃一些东西、丰富一些东西 , 解决传统戏剧表演程式与现代生活习惯的诸多不谐调 。 京剧现代戏 , 我以为有这样几个方面需要研究:生活动作的舞蹈化;生活语言的音乐化;从生活出发创造富有想象、新鲜奇妙的表现手法;适当吸收、合理使用古代舞蹈、武打动作……对以上这些有了深入的理解 , 现代戏才能既有现代生活气息 , 又不失京剧艺术的韵味 。
我国戏剧史上 , 剧本创作对某个剧种的兴盛产生过不可低估的影响 。 关汉卿、王实甫等剧作家为后世留下过不朽名作 。 然而 , 在京剧的发展过程中 , 却几乎没有留下专业编剧的痕迹 。 以至结构很完整的《群英会》也无编剧可考 。 改编或新编历史剧 , 很重要的一环是编剧的质量 。 京剧面临的课题是 , 如何写出丰富、复杂、多面的人物 。 优秀的编剧除谙熟京剧外 , 还要熟悉舞台和表演 。 改编、新编历史剧也必须有现代生活的积累 。 要训练用韵文思维 , 并注意适合不同演员的特长 。

京剧|汪曾祺:“京剧现状,只有正视危机,才能走出危机”
文章图片
谭富英、叶盛兰之《群英会》
最后谈谈演员 。 应该说这一代京剧演员在艺术上的成就与上一代比存在很大差距 。 京剧演员艺术质量下降 , 可以找到如下一些原因:演员局限于只学老师的东西 , 缺少自己的创造和发展;老师教学生也只囿于自己的流派 。 我想 , 提高演员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是当务之急 , 只有这样 , 京剧演员才可能在前辈人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攀越新的高峰 。
京剧现状 , 冰冻三尺 , 非一日之寒 , 前途好坏 , 实难预料 。 自然 , 只有正视危机 , 才能走出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