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老鼠哲学”( 二 )


李斯的“老鼠哲学”
文章图片
李斯终究还是踏出了令自己万劫不复的一步 , 踏上这一步的李斯嚎啕大哭 , 但上了赵高的船方向也就由不得自己 。 赵高必然是韩非子的铁粉 , 秦始皇得韩非子之书作为秘书赵高是看得到的 , 一招招坑李斯的路数从哪来?从《韩非子》 。 《韩非子*南面》有云:
“人主有诱于事者 , 有壅于言者 , 二者不可不察也 。 人臣易言事者 , 少索资 , 以事诬主 。 主诱而不察 , 因而多之 , 则是臣反以事制主也 。 如是者谓之诱 , 诱于事者困于患 。 共进言少 , 其退费多 , 虽有功 , 其进言不信 。 不信者有罪 , 事有功者必赏 , 则群臣莫敢饰言以愍主 。 主道者 , 使人臣前言不复于后 , 复言不复于前 , 事虽有功 , 必伏其罪 , 谓之任下 。 ”
这里大致意思是说:君王要避免自己所知少以及言路闭塞 。 君主若是知道的少 , 事事就只能问这个管事的 , 因为自己也没个参照只能听到他说的 , 那他说什么就只能信什么 , 而欲向君王进言者也只能看这个管事的脸色 。 再看赵高是怎么做的:
初 , 赵高为郎中令 , 所杀及报私怨众多 , 恐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 , 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 , 但以闻声 , 群臣莫得见其面 , 故号曰“朕” 。 且陛下富于春秋 , 未必尽通诸事 , 今坐朝廷 , 谴举有不当者 , 则见短于大臣 , 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 。 且陛下深拱禁中 , 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 , 事来有以揆之 。 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 , 天下称圣主矣 。 ”二世用其计 , 乃不坐朝廷见大臣 , 居禁中 。 赵高常侍中用事 , 事皆决于赵高 。
这是第一步 , 先把秦二世跟大臣们彻底隔离开;第二步 , 就是给李斯下套了 , 还是《韩非子*南面》:
人臣为主设事而恐其非也 , 则先出说设言曰:''议是事者 , 妒事者也 。 ''人主藏是言 , 不更听群臣;群臣畏是言 , 不敢议事 。 二势者用 , 则忠臣不听而誉臣独任 。 如是者谓之壅于言 , 壅于言者制于臣矣 。

李斯的“老鼠哲学”
文章图片
赵高先是趁着秦二世玩得兴致高的时候带着李斯去上奏扫兴的事 , 二世怒 , 赵高看准机会说:
“如此殆矣!夫沙丘之谋 , 丞相与焉 。 今陛下已立为帝 , 而丞相贵不益 , 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 。 且陛下不问臣 , 臣不敢言 。 丞相长男李由为三川守 , 楚盗陈胜等皆丞相傍县之子 , 以故楚盗公行 , 过三川 , 城守不肯击 。 高闻其文书相往来 , 未得其审 , 故未敢以闻 。 且丞相居外 , 权重于陛下 。 ”
李斯根本就见不到秦二世的面 , 赵高先入为主 , 所谓“议是事者 , 妒事者也 , 人主藏是言 , 不更听群臣” , 这是内外兼坑 , 二世要治李斯的罪 , 有心为之 , 李斯的命运也就那样了 。 而他有没有害过别人呢?构陷韩非子并致死 , 再一次露出了“老鼠哲学”的底色——韩非子之才在李斯之上 , 若韩非子被秦始皇重用则自己无所依靠 。 为了保住荣华富贵就把同窗置于死地 , 而人家并无心于此 。 韩非子之所以出使秦国所心系者乃是韩国 , 并非如李斯一般只为个人计较 , 然若非韩非子之术 , 李斯也不见得会栽在赵高手里 。 赵高坑人的一套套全部是因循《韩非子》中警示君主对臣下防范的紧要处 。 李斯没有真正向韩非子学习 , 他怕在内心深处向自己证明了自己真的不如韩非子 , 而如果他真的认同韩非子的学说 , 而不仅仅只是忌惮韩非子的才华和盛名的话 , 那就应该学习他 , 而不是构陷甚至杀害他 。 真研习了韩非子之“术” , 对于赵高的布局会看不出端倪?
李斯的“老鼠哲学”
文章图片
欲过“己不如人”这一关 , 不易 。 若能承认人胜于己 , 彼时相位让于蒙恬便是 , 以扶苏之仁厚李斯自己的姿态再放高些定然可保无虞 , 又何来“具五刑 , 夷三族”之祸 。 《太上感应篇》有云:“祸福无门 , 惟人自召;善恶之报 , 如影随形 。 ”你是什么 , 便吸引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