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他是蒋介石的铁哥们,黄埔军校主要创建人,最后身披袈裟看破红尘

1889年王柏龄生于江都县城一个贫民家庭 , 王氏本是江苏望族 , 他的祖父仁寿公、父亲宗彝公均为江都孝廉 , 举人出身 , 世系名门 , 甚受地方人士尊敬 。 晚清时期 , 少读家塾 。
1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 , 全靠母亲程婉平氏含辛茹苦抚养成长 。 得乡人资助 , 14岁考入南京陆军小学堂 , 因成绩优异 , 未及毕业即保送北洋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 , 1908年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 。 再因成绩优良 , 考取留学日本陆军公费生 , 与蒋中正、张岳军(张群)同学 , 同被选为保送赴日深造 。

黄埔军校|他是蒋介石的铁哥们,黄埔军校主要创建人,最后身披袈裟看破红尘
文章图片
王柏龄
1923年4月应蒋介石电邀到广州 , 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本营高级参谋 。 1924年1月24日任广州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委员 , 辅佐校长在广州长堤办事处筹备军校办学事宜 。 同年3月21日 , 王柏龄任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入学试验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委员 , 兼任黄埔军校教授部临时主任 , 参与黄埔军校各项筹备事宜 , 实际主持筹划创校 , 拟订教育纲领、教学计划 , 编制操典课程 , 编撰术科教材 。 在云南讲武堂即受王柏龄器重的叶剑英 , 亦由其举荐任教授部副主任 。 对于军校干部的遴选 , 经过登报征召 , 于同年3月24日举行考试 , 大部分系由王柏龄引荐的云南讲武堂毕业的学生 , 还有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广东陆军速成学堂出身的军人 。 经战术、应用战术、交通、兵器、筑城、国文等科测验 , 最后由王柏龄与何应钦面试评分 , 遴选40-50名第一期队官 , 再交校长蒋介石敲定 , 这批军官成为黄埔军校最初的教学训练师资骨干 。
面对筹备军校千头万绪 , 王柏龄首当其事 , 各种职责系于一身 , 只能日夜兼程辛苦劳作 。 时任战术总教官的何应钦 , 因后王柏龄一期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 , 没有担负“筹备”与“试验”两委职责 。 总教官亦是既定教育纲领与训练操典的具体实施者 , 因此在当时军校之地位与作用 , 王柏龄所承担的教育训练责任比较何应钦更为重要 , 遂被时人称誉黄埔建校功勋卓著者 。
王柏龄后受命设计军官与学员新军服 , 以端庄、便利、经济为原则 , 参照日本、法国、德国军服 , 画出样式草图 。 特别是军帽 , 设计样式前高后低 , 配有帽徽位置 , 被称为“轩昂的军帽” 。 1924年5月10日 , 王柏龄被广州大元帅府大本营军政部任命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教授部少将主任 , 主持全校教务工作 。 王柏龄在其间还撰写了教授部承担的兵器教程、军校章程和服务细则 , 开启黄埔军校最初之建章立制 。 1924年11月 , 王柏龄任黄埔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教育长 , 因其办学经验丰富 , 教学训练有条不紊 , 时有称誉“南王北蒋(百里)” 。
王柏龄与蒋介石关系非同一般 。 两人在保定军校同时考取留日生 , 一同赴日 , 且同学炮科 。 后来成立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军校入学试验委员会 , 王柏龄的排名皆仅次于蒋 。 当时蒋苦于人手不够 , 正在极力网罗日本士官同学协助 。 听了王柏龄的介绍 , 便以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身份 , 电召何应钦赴广州;何到后即委以重任 , 先是主持考选军校干部 , 后出任军校总教官 , 兼教练部主任 , 成为仅次于王柏龄的人物 。
黄埔党军之所以未能称为“蒋、王” , 而被称“蒋、何” , 问题皆在王柏龄自身 。

黄埔军校|他是蒋介石的铁哥们,黄埔军校主要创建人,最后身披袈裟看破红尘
文章图片
何应钦
王是蒋介石在黄埔军校依为心腹股肱的头号人物 。 有传闻:王对教学兴趣不大 , 成天不务正业 , 去广州吃喝嫖赌 , 抽鸦片 , 每每有事找不着 。
何应钦与王柏龄的不一样 , 他无不良嗜好 , 且以军校为家 , 勤勤恳恳 , 兢兢业业 , 无论上班下班 , 一找必到 。 于是蒋对何日加信任 , 开始把托付王柏龄的事交他去办 。 何见蒋对自己如此信任 , 大为感激 , 带领属下刘峙、顾祝同、钱大钧、陈继承等一批军事教官越干越出色 。 1924年底 , 黄埔组建党军 , 第一期毕业生编为两个教导团 , 蒋任命何为第一团团长 , 王为第二团团长 , 何之地位开始超过王 。
蒋的视线由王转向何的关键 , 还是通过实战 。
淡水一仗 , 战斗一展开 , 王柏龄临阵脱逃 , 第二团部队立即败退 。 蒋介石看出来 , 领兵打仗 , 靠王柏龄是不行的 。 于是以教导一团一营长钱大钧接替王柏龄 , 出任教导二团团长职务 。 何应钦漂亮地完成了事业开局 。 但真正奠定何应钦在蒋介石心目中的地位的 , 是棉湖之役 。 此役是黄埔军生死存亡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