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释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问斩,后来回来多少人?

“辛未 , 帝亲录系囚 , 见应死者 , 闵之 , 纵使归家 , 期以来秋来就死 。 仍敕天下死囚 , 皆纵遣 , 使至期来诣京师 。 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 , 无人督帅 , 皆如期自诣朝堂 , 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 ”——《资治通鉴》
以上是中国历史之中一个比较好玩的事件 , 学名叫做“太宗纵囚” 。 翻译成白话文的话 , 就是说太宗怜悯那些死囚 , 决定将这些个囚犯都放回家过一个好年 。 等到明年的时候 , 让他们自己回来受刑 。
唐太宗释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问斩,后来回来多少人?
文章图片
当年李世民一共放了三百九十个死囚回家过年 , 但第二年的时候没有人监督 。 所有的死囚却全部按照规定都上京受刑 , 没有一个人逃亡的 。 所以李世民很感动这些死囚的守信 , 然后就把人家放了 。
这乍然一看 , 是君臣子民相得 , 太宗治下人心淳朴 。 但事实上 , 背后的原因远远没有这么的简单 。 北宋时期的欧阳修就对此事提出过质疑 , 他特地对此事做出过一篇《纵囚论》 , 其中说到:
“信义行于君子 , 而刑戮施于小人”而后又论“太宗之为此 , 所以求此名也”
唐太宗释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问斩,后来回来多少人?
文章图片
什么意思呢?就是能被刑戮伺候的大多都是小人 , 而死囚便是小人中的小人 。 他们又凭什么会被唐太宗的恩德感化为君子呢?所以欧阳修猜测 , 这很可能是唐太宗与死囚之间的默契 , 做的一场“真人秀” , 唐太宗就是为了得名而已 。
而事实上 , 欧阳修说的这一点有些偏激了 。 李世民也许是真的为了得名而作秀 , 但原因远远不止这一点 。 首先看“太宗纵囚”的事件我们不能只看当年的史料 , 我们要把上下连起来看 。
唐太宗纵囚的时间发生在贞观六年(632)年的时候 , 这一年死囚的数量是390人 。 而我们将目光移到贞观四年(630)的时候 , 整个唐朝全国被判死刑的人也就只有29个人 。 短短两年的时间 , 翻了十多倍 ,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唐太宗释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问斩,后来回来多少人?
文章图片
这中间 , 也就是贞观五年(631)的时候发生了“张蕴谷案” 。 这张蕴谷是当年的大理寺丞 , 换句话说这也就是现在的最高法法官 。 当年唐朝的法官判案有一个规则 , 叫做“失入”和“失出” 。
这是什么意思呢?当年的律法远远没有现在完备 , 其中存在着许多的漏洞 。 而法官也不是完全的 , 当年的法官在审理案件的时候 , 难免会出现一些过失 。 而国家给这种过失限定了惩罚规则 。
唐太宗释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问斩,后来回来多少人?
文章图片
其中 , “失出”就是过失轻判 , 而“失入”就是过失重判 。 其中根据唐律 , 失出是减三等 , 失入是减五等 。 这样看来 , 轻判的惩罚是比重判要轻的 。 所以当时的法官基本上是秉承这“明德慎罚”的原则 , 在拿捏不准的情况下尽量的轻判 。
而这张蕴谷倒霉就倒霉在 , 他接手了一个家乡人李好德 。 这李好德本是因为“口出妖言”获罪 , 按律例应处绞刑 。 但是因为他有疯病 , 也就是精神病 。 所以张蕴谷就按照“轻判”的原则 , 将其给放了回去 。
唐太宗释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问斩,后来回来多少人?
文章图片
却未料到这有御史见此上奏 , 说是张蕴谷是因为同乡的原因 , 所以故意包庇李好德才将其放回去的 。 而李世民是真信了这一回事 , 所以在盛怒之下直接斩杀了张蕴谷 。 而在斩杀之后 , 张蕴谷是不是真的冤枉这已经不重要了 。
可张蕴谷因为轻判而送命这件事情 , 却对唐朝的法官们产生了“轻判=死”这个印象 。 所以自张蕴谷案件之后 , 法官们为了自保 , 大都是严苛的按照法律的条文审判 。 《资治通鉴》记载:
“今失入无辜 , 失出更获大罪 , 是以吏各自免 , 竞就深文 , 非有教使之然 , 畏罪故耳”
唐太宗释放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约定年后问斩,后来回来多少人?
文章图片
所以就出现了贞观六年(632)死囚的数量大幅度上升的现象 , 而见到这样现象的唐太宗自然明白了张蕴谷一案的影响 。 所以唐太宗是希望可以通过纵囚的方式 , 去提醒唐朝的法官们 , 目前的审判有些重了 。
但是唐太宗又不能再像张蕴谷一样的 , 直接告诉他们 。 因为这很可能又会引起法官们的再次恐慌 , 甚至可能会出现法官们为了保护自己 , 纠出《唐律》来怼唐太宗的事件 。 所以说 , “太宗纵囚”这件事 , 究其原因不过就是李世民给自己曾经犯下过的事情擦屁股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