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古之奔臣 , 礼有来偪 , 怨兴司官 , 不顾大德 。 靡有匡救 , 倍成奔北 , 自绝于人 , 作笑二国 。 ”
这是《三国志·卷四十五》中杨戏所著《季汉辅臣传》对荆州四个叛将的评语 , 翻译过来大致的意思 , 就是“古代的叛逃大臣 , 都是因为礼法上的逼迫 , 其怨恨源于上司 , 以致不顾忠节叛逃 。 国难当头不匡扶援救 , 反而投降吴军 , 最后被两国臣民耻笑 。 ”
这四个被吴蜀两国臣民耻笑的叛将 , 糜芳傅士仁这两个反贼 , 大家耳熟能详 , 笔者就不再赘述 , 咱们今天的话题 , 就是看正史中荆州四叛将的投降过程 , 分析一下他们是否像某些人说的那样 , 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 进而分析关羽失荆州是因为大意还是因为骄横——看完之后我们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关羽怎么跟谁都闹别扭?
文章图片
咱们今天说的荆州四叛将 , 并不包括刘封的搭档孟达 , 事实上刘封和孟达也不是和睦搭档 , 这俩家伙也是水火不容 , 甚至孟达叛逃 , 也跟受不了刘封的欺压有关:“封与达忿争不和 , 封寻夺达鼓吹 。 达既惧罪 , 又忿恚封 , 遂表辞先主 , 率所领降魏 。 ”
刘封孟达驻守的地方 , 原本也不归荆州关羽管辖 , 关羽也没有绝对的权力命令他们干什么 , 所以孟达不算荆州叛将 。 糜芳傅士仁之外的两个荆州叛将 , 一个是魏延同乡 , 一个是蒋琬表弟 , 他们为啥也跟关羽不和 , 就很值得深思了:糜芳傅士仁是被关羽羞辱而怀恨在心 , 那个曾经投降东吴一次 , 关羽不计前嫌仍然委以重任的魏延同乡 , 到最后怎么也出背叛了关羽?
文章图片
在三国正史中 , 诸葛亮从未说过魏延脑后有反骨 , 反而对魏延极其看重和包容 , 即使魏延跟丞相长史动刀子 , 诸葛亮也只是和稀泥而没有护短:“亮深惜仪之才干 , 凭魏延之骁勇 , 常恨二人之不平 , 不忍有所偏废也 。 ”
魏延脑后有没有反骨 , 不能把《三国演义》的描述当证据 , 事实上在互相举报对方谋反的魏延和杨仪之中 , 只有杨仪的谋反之心暴露了 。
魏延的谋反罪名不能坐实 , 但他同乡叛复无常 , 却是有据可查的 , 这个人就是荆州零陵太守郝普:“郝普字子太 , 义阳人 。 先主自荆州入蜀 , 以普为零陵太守 。 ”
看过《三国志》的都知道 , 零陵是虞舜的陵寝所在地 , 也是刘备的战略要地之一 , 交给郝普镇守 , 也是一种信任 。 但是建安二十年 , 趁着刘备入川之机 , 孙权派吕蒙拿下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 刘备大怒之下带领五万大军从西川杀到公安(原名孱陵 , 因左将军刘备屯兵油江口 , 取“左公安营扎寨”之意 , 改孱陵为公安) , 关羽也率领本部人马前出益阳 , 要不是曹操这时候出来搅局进取汉中 , 刘备和孙权在建安二十年就打起来了 。
文章图片
长沙和桂阳是吕蒙打下来的 , 零陵郝普是不战而降的 , 双方讲和之后 , 孙权归还了零陵 , 顺便也归还了郝普 。
刘备并没有责罚郝普 , 仍然让他带兵 , 结果吕蒙白衣渡江 , 郝普二话不说就投降了 , 这一点他还真不如“流涕而降”的傅士仁 。
跟郝普前后脚投降东吴的 , 还有一个蒋琬的表弟、武陵人潘濬 。 看潘濬的籍贯 , 我们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潘濬字承明 , 武陵汉寿人也 。 ”
在后汉三国时期 , 汉寿是一个县级单位 , 关羽受封汉寿亭侯 , 如果刘备把那个“亭”字去掉 , 关羽称“汉寿侯” , 那就是比乡侯还大的县侯了 。
文章图片
按理说关羽是潘濬的“领主” , 这两个人的关系应当不错 , 但不知为什么 , 关羽跟谁都不对付 , 《三国志》这样记载:“潘濬字承明 , 武陵人也 。 先主入蜀 , 以为荆州治中 , 典留州事 , 亦与关羽不穆(睦) 。 ”
读者诸君都知道 , 治中全称治中从事史 , 也叫治中从事 , 跟别驾(也是从事史 , 但地位很高 , 跟州牧刺史出巡的时候 , 有专车而不跟主官同乘 , 故称别驾)一样 , 都是州牧的重要佐官 , 鲁肃当年向刘备推荐庞统 , 就曾提到过:“庞士元非百里才也 , 使处治中、别驾之任 , 始当展其骥足耳 。 ”
庞统应该得到的职位 , 刘备给了潘濬 , 可见对潘濬的器重 , 刘备入川 , 让潘濬“典留州事” , 应该是位置比关羽差点也有限 , 所以关羽跟他也不和 。
稿源:(真半壶老酒半支烟)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0rw369651.html
标题:正史中的四叛将都有苦衷:关羽失荆州,是因为大意还是因为骄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