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诸葛亮 刘备 马谡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 , 并不完全是歌舞升平的朝代 , 战火纷纷、动荡不安的年代也不少 , 但世人往往对大一统的和平朝代比较熟悉 , 像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 , 让不少人感到陌生 。 然而 , 同为乱世的三国 , 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时代 , 即使没读过史书的人 , 也能说出很多三国时期人物 , 比如曹操、诸葛亮以及武圣关羽等 。
三国之所以被后人熟知 , 除了人才辈出的原因 ,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功不可没 , 他的代表作《三国演义》 , 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 , 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人群 。 演义终归是演义 , 虽然写作手法高超 , 对人物和事件描写生动形象 , 但与正史记载还是有些出入 , 可谓七分真三分假 , 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
文章图片
演义中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犀利 , 义字当头的关羽 , 奸诈无比的曹操 , 扎心仁厚的刘备 , 有勇有谋的张子龙 , 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令人难忘的故事 。 另外 , 智谋过人的诸葛亮 , 更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千百年来鲜有人出其右 , 堪称智慧的化身 , 诸葛亮不在江湖上千年 , 江湖依旧有他的传说 , 其魅力可见一斑 。
或许罗贯中也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 , 文笔之下 , 处处体现对诸葛亮的崇拜 , 为此不惜无中生有 , 把原本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 或者别人的成就 , 归为诸葛亮的手笔 。 比如赤壁之战 , 主角应该是大都督周瑜 , 空城计和八阵图 , 是罗老先生杜撰的 。
文章图片
作为正义的化身 , 诸葛亮执法甚严 , 无论何人违背军令 , 绝不会心慈手软 , 最著名的莫过于挥泪斩马谡之典故 。 马谡因给予立功 , 把诸葛亮的再三叮嘱抛之脑后 , 不听副将王平劝告 , 擅自行动 , 结果街亭落入敌手 。 马谡失街亭后 , 真的被诸葛亮处死了吗?别再被《三国演义》骗了 。
夷陵之战惨败 , 蜀国受到极大打击 , 刘备在悔恨交加中病逝 , 诸葛亮肩负起前所未有的重担 。 经过短短几年休养生息 , 蜀国实力大增 , 是时候与曹魏算账了 , 于是请求挥师北伐 。 求情只是走个流程 , 刘禅立马答应 , 蜀军浩浩荡荡出发 , 诸葛亮制定战略部署 , 点兵点将 , 把最重要的关隘 , 交由爱将马谡镇守 。
文章图片
在此之前 , 马谡没有过带兵打仗的经历 , 缺乏实战经验 , 只不过喜欢谈论兵法 , 深得诸葛亮器重 。 刘备活着的时候 , 对马谡就有看法 , 担心他纸上谈兵 , 死前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 , 不可大用 。 "但是 , 对于刘备的担忧 , 诸葛亮并未在心上 , 反而认为马谡值得培养 。
不听老人言 , 吃亏在眼前 , 一向料事如神的诸葛亮 , 在重用马谡这件事情上栽了跟头 。 当蜀军形势一片大好时 , 战略要地街亭失守 , 为把损失降到最低 , 诸葛亮只能下令退军 , 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 按照演义里的说法 , 虽然诸葛亮不忍心杀掉马谡 , 但不杀他不足以服众 , 最后挥泪斩了他 。
文章图片
翻阅史书 , 笔者也找到类似的记载 , 《三国志·诸葛亮传》:"谡违亮节度 , 举动失宜 , 大为张邰所破 。 亮拔西县千余家 , 还于汉中 , 戮谡以谢众 。 "如此就能证明马谡被问斩了吗?凡事讲究证据 , 不可过于草率 。 《三国志·向朗传》记载:"谡逃亡 , 朗知情不举 , 亮恨之 , 免官还成都 。 "
上面这句话不难理解 , 马谡失街亭后 , 果断畏罪潜逃 , 向朗作为丞相长史 , 竟然知情不报 , 诸葛亮怪罪于向朗 , 直接将他罢免 。 也许你没听过向朗的名字 , 但他的侄子向宠不简单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将军向宠 , 性行淑均 , 晓畅军事 , 试用於昔 , 先帝称之曰能 , 是以众论举宠为督 。 "
文章图片
而在《三国志·马良传》中 , 又有"谡下狱物故 , 亮为之流涕"的记载 , 意思是说 , 马谡死在狱中 , 并非被当众斩首 。 众所众知 ,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 , 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 理应非常严谨 , 但为何对马谡的结局的说法相互矛盾呢?第一种是被诸葛亮处死 , 第二种是畏罪潜逃 , 第三种是死于狱中 。
【诸葛亮|马谡失街亭后,真的被诸葛亮处死了吗?别再被《三国演义》骗了
稿源:(360kuai)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0rw369295.html
标题:诸葛亮|马谡失街亭后,真的被诸葛亮处死了吗?别再被《三国演义》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