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 在日本人席卷马来亚和新加坡的战役中 , 日酋山下奉文指挥的40000日军一路追杀 , 最终迫使80000多英军走投无路而投降 , 而整个战役中英军损失兵力多达14万人 。 许多人不解 , 那好歹也是用现代化武器装备起来的老牌军事强国军队 , 咋就这么不抗打呢?其实除了士气、指挥和制空权的因素之外 , 最大的问题是这支部队根本不是“纯种的英国军队“ 。
文章图片
纯种英军士兵
二战爆发之前英国在亚洲的军队大多采用“英印师”的混合编制 , 就是绝大部分士兵是印度人 , 而军官和军士由英国人担任 。 在印度、在马来西亚、在新加坡、在缅甸维持统治的都是此类军队 , 包括在上海公共租界(英法)里面的巡捕“红头阿三” , 都是为了弥补英国人力的不足而征来的印度人 。 因为二战爆发时印度还不曾独立 , 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区 , 都是英国的殖民地 , 被宗主国牢牢地控制着 。
欧洲列强在17世纪就开始了对印度的控制和争夺 , 先后有葡萄牙、荷兰、法国等殖民主义者把南亚次大陆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 到了18世纪 , 后起之秀英国经过一番斗争 , 取得了在这里的绝对优势 , 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向清王朝卖鸦片的那个单位) 。 1857年印度士兵发动大起义 , 虽然起因是“猪油封子弹”问题 , 主要还是打算把英国人赶出去 , 注意这可不是啥农民起义 , 而是经过军事训练手持来复枪的20多万印度兵 。
文章图片
在北非作战的印度兵
面对不到40000人的英军 , 还有着广大百姓的支持 , 结果不到两年起义就被镇压下去了 , 五个打一个都不行 。 这次士兵大起义又被称为印度“第一次独立战争” , 起义的结果 , 是原来控制印度的“东印度公司”宣布倒闭了 , 而印度变成了英国政府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 1858年 , 英国为了加强对南亚的控制 , 直接由官方出面组建了由总督管理的印度政府 , 并且对内阁专门设置的“印度事务大臣”负责 , 然后就是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
所以在二战爆发以后 , 英国先后在印度征兵100多万人编入英军作战序列内 , 主要在远东、中东和北非参战 , 比如在前述马来亚和新加坡战役中 , 名义上的14万英国军队其实只有一个“纯种”英军第18师(下辖两个旅) , 以及澳大利亚第8步兵师(下辖两个旅) , 而半数以上的部队主力其实是印度第三军 , 下辖两师四旅 , 也就是前述之英印混编制部队 。 这些印度士兵既未经充分训练 , 也不是为祖国而战 , 军中地位更处在最底层 , 所以战斗力极为低下 。
文章图片
英印师部队
结果在日军两个师团不到40000人马的进攻下 , 英印军十几万人马迅速土崩瓦解 , 大批印度士兵裹胁着英国军官和士官一起投降了 。 然后就是日本人侵入缅甸 , 英国人慌了手脚 , 请求中国远征军入缅协助作战 , 杜聿明的10万人马来是来了 , 可是英国人却一心想逃到印度去 , 嘴上答应联合作战 , 却是脚底下抹油飞快地开溜 , 把中国远征军当成了英印军撤退的“挡箭牌” 。 所以第一期中国远征军的失败 , 与英国的背信弃义和英印军的无能有直接关系 。
当时英国在缅甸的驻军也只有一个“纯种”的第7装甲旅 , 主力仍然是英印军第1师、英印军第17师和澳军一个旅 , 印度士兵数量占到半数以上 , 素质低下且意志薄弱 , 在日军的进攻下望风而逃 。 本来戴安澜率领第200师在同古打得不赖 , 如果中英双方17万人马齐心协力 , 第一批两个师团的鬼子根本不是对手 。 可是由于英印军不战而逃 , 中国远征军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 , 不得不败走野人山 , 埋在异国他乡40000多远征军忠骨 , 时时刻刻都在控诉着英国人的愚蠢自私和那些印度兵的无能!
文章图片
二战时期的印度兵
为什么英印军一门心思撤往印度呢?因为英国只把印度作为远东最重要的粮秣和军事基地(中东是埃及) , 而对缅甸的得失并不那么看重 , 并且日军攻入缅甸的主要目标 , 是切断重庆政府获得外援的“滇缅公路” , 既然战略任务已经完成 , 也就暂时没有进军印度的打算 。 中国远征军失败后 , 一部撤回国内 , 一部撤入印度的东部 , 1942年8月起组建“驻印军” , 在英国人提供训练基地和供给、美国人提供武器装备和训练的情况之下 , 准备反攻缅甸 。
稿源:(军史纵横)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0rw365244.html
标题:印度军队在二战中是怎样的存在?拖了英国人后腿,坑杀中国远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