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这一烧,烧尽了古中国世界领袖的地位,从此陷入无尽的堕落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郑和受永乐帝朱棣之命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扬帆出海。这一日被牢牢地记载在史册当中,成为中华历史上又一个鼓舞欢忻的闪光点。此次船队从内陆出发,驶入东海的路径为:从苏州刘家河穿过,进入福建省份,之后从福建五虎门展帆,远洋出海。
从此|这一烧,烧尽了古中国世界领袖的地位,从此陷入无尽的堕落
文章插图
这一次出海所带船员总计二万八千余人,最大的海船长约四百英尺。比晚了九十年的哥伦布船队足足多了二万八千人,最大海船也比其最庞大的船只大了四倍不止。诸位不用觉得春秋打错了字,哥伦布首次出海所带的人数还不如我所言的“余”多,当然其中的原因不乏与财力有关,但更关键的实则是与造船技术有关。当时郑和远洋船队所使用的平衡舵与防水舷墙舱直到三百五十年后,也就是十八世纪中叶才传入西方,更遑论几百年间西方一直不断弥补与完善船只技术方面与中国的差距。
从此|这一烧,烧尽了古中国世界领袖的地位,从此陷入无尽的堕落
文章插图
毫不夸张的说,此次两支船队的差距便是古代的西方与中国的差距。但在郑和第七次远洋回来之后,确凿而又详实的历史告诉我们,从此中国支配海的时代彻底终结,所谓的中西方差距也被迅速的赶上。之后的世界史,就成了西方对东方的侵略、以及加害的历史了。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一点容我慢慢道来。
从此|这一烧,烧尽了古中国世界领袖的地位,从此陷入无尽的堕落
文章插图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郑和原是朱棣手下的一名武将,十岁那年便进入燕王府追随朱棣左右。后来朱棣举兵起事,与其侄建文帝对抗,也就是明朝所谓的“靖难之役”。郑和曾多次带兵为朱棣分忧,彼时也颇建功绩。正因为如此,日后的郑和才很得朱棣之欢心。而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初衷其实也与靖难之役留下的隐患有关。朱棣打败建文帝之后,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人曾说他逃亡海外去了。听闻这一消息的朱棣始终难以安心,于是派郑和下西洋的计划便提上了日程。这一动机记载在《明史郑和传》中,但需强调一点,寻觅建文帝的下落只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更主要的还是在于耀明朝之神威,让远洋众国朝拜纳贡。不过,朱棣若不知建文帝流落海外,或许郑和不会那么早出海就是了。
从此|这一烧,烧尽了古中国世界领袖的地位,从此陷入无尽的堕落
文章插图
朱棣在位期间,郑和前前后后下了六次西洋。最远到过非洲的东海岸,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有学者说郑和才是第一个发现大洋洲和美洲的人。后来永乐帝驾崩,明朝发生了一系列权利斗争,朝中两派泾渭分明,即宦官派与士大夫派(东林党的雏形),连继任皇帝明仁宗也在不清不楚中死去。明朝第五个皇帝宣宗登基之后,曾下旨暂停远洋渡海的一切事宜。也就是说,士大夫派在这场权利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也为日后中国失去海洋从而陷入无尽的堕落奠下悲跄的基调。至于为何郑和还能第七次下西洋,其实是明宣宗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收复越南的失利,让明朝的国威大损,为了安抚与重建上国之威严,便派遣郑和再一次出使海外。但这次郑和没有像以前那样安然归来,而是在归国途中溘然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