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史记》中的这段描述具有比较高的可信度 , 作者司马迁生活的年代距楚汉相争不到百年 , 应该能获得较多的史实资料 , 况且司马迁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史学家 , 其必定是有一定依据才将这些内容写入书中的 。
文章图片
从项羽固陵战败后接连败退到垓下 , 后奔逃东南直至乌江边的史实 , 以及司马公对项羽“欲东渡”的描述不难看出 , 项羽来到乌江 , 绝不是临时起意 , 而是早有退守江东之意 。 项羽是从江东崛起的 , 江东就是他的大后方 。 因此 , 如果他能顺利渡江 , 就可能东山再起 , 最终打败刘邦 。 项羽可能就是考虑到这一点 , 所以才来到了乌江旁 , 目的就是过江 。
文章图片
可叹的是 , 项羽是个争强好胜之人 , 他眼见“虞姬死而子弟散” , 顿觉羞耻难当 , 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 , 于是选择了一死了之 。
争议之说
关于项羽的“乌江自刎” , 历史上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 。 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的赞扬说 。 李清照曾写过一首诗:“生当作人杰 , 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 , 不肯过江东 。 ”这首诗浅显易懂 , 李清照既对项羽不肯过江表示了惋惜 , 又高度赞扬了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 。
文章图片
一种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的批评说 。 杜牧也写过一首有关项羽的诗 , 诗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 , 包羞忍耻是男儿 。 江东子弟多才俊 , 卷土重来未可知 。 ”从杜牧的这首《题乌江亭》中可以看出 , 杜牧对项羽的自刎是持批评态度的 , 他认为项羽无法正视胜败之事 , 缺乏卷土重来的勇气和决心 , 是一个失败者 。
文章图片
长久以来 , 这两种观点长期占统治地位并不停延伸 , 直至近代思想家李宗吾又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 , 指出项羽“英雄一世却没能战胜自己的自尊心!放弃了一线生机” 。 在李宗吾看来 , 项羽就是自尊心太强了 , 所以才会选择自杀 , 否则天下是谁的还不一定呢 。
以上的几种看法都似乎默认了一点 , 项羽当年是有机会渡江重整旗鼓的 , 只不过因为英雄心理作祟、碍于面子等原因放弃了一线生机 。 然而 , 基于当时的局势 , 项羽即使回到江东 , 也可能无法挽回颓势 , 其结局不会更好 。 因为当时的江东已经不是项羽起兵时的江东了 。
有史为证
朱东润在《史记考索·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书后》写道:“其间堂邑侯陈婴已定豫章、浙江都浙自立为王 , 羽虽渡江 , 天下事已无可为者 , 此则时势所趋 , 不特愧见江东父老已也 。 ”可见 , 此时江东已经在刘邦的控制之下了 。
《史记·东越列传》中也记载:“及诸侯畔秦 , 无诸、摇率越归鄱阳令吴芮 , 所谓鄱君者也 , 从诸侯灭秦 。 当是之时 , 项籍主命 , 弗王 , 以故不附楚 。 汉击项籍 , 无诸、摇率越人佐汉 。 汉五年 , 复立无诸为闽越王 , 王闽中故地 , 都东冶 。 孝惠三年 , 举高帝时越功 , 曰闽君摇功多 , 其民便附 , 乃立摇为东海王 , 都东瓯 , 世俗号为东瓯王 。 ”这里也详述了楚汉战争开始后江东地区的实际情况 , 其大部分地区已为东越人所占 , 东越人“不附楚”而“佐汉” , 江东地区早已“物是人非”了 。
文章图片
【后秦时期的西楚霸王因为一条乌江,改变了上千年的历史?】所以 , 项羽过江后也很难得到“江东父老”的支持了 , 即使他的手中还有一些兵力 , 但想要重整旗鼓恐怕也难了 。 所以说 , 项羽若不是因为性格原因在乌江边自刎谢世 , 即便是真过了江东 , 也无力扭转局面 , 改变历史 。
稿源:(爱侃史)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0rw341682.html
标题:后秦时期的西楚霸王因为一条乌江,改变了上千年的历史?(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