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那么 , 这篇《西征随笔》里究竟有什么敏感的内容 , 竟使得当今圣上如此光火呢?
这就得从汪景祺的身世开始讲起了 。
说起来 , 这举人汪景祺并不是草根出身 , 他的父亲曾担任户部侍郎 , 兄长亦在礼部任职 , 汪景祺算是“官二代” 。 只不过 , 汪景祺本人有些不争气 , 到了四十岁时才勉勉强强考中举人 , 前途十分惨淡 。 年龄与阅历逐渐磨平了汪景祺的棱角 , 所以他“渐知素昔之非 , 降心从人 , 折节下士” , 投身年羹尧门下 。 来到年羹尧幕府后 , 汪景祺追随年将军四处游历 , 于西北写下这篇《西征随笔》 , 将其赠予年羹尧作为纪念 。
估计年羹尧当时没有细读这篇文章 , 所以在获罪时未曾将其销毁 , 终究牵涉两人 , 酿成大祸 。 《西征随笔》里触怒雍正的部分有不少 , 其中便有妄议朝政的内容、对年羹尧歌功颂德的内容 , 还有拿先帝爷逗闷子的内容 , 说康熙爷“皇帝挥毫不值钱”云云 。 这些僭越的文字 , 最后都成了给汪景祺定罪的佐证 。
文章图片
为什么汪景祺会说康熙“挥毫不值钱”呢?
康熙南巡那一年 , 遇到一位叫杜诏的读书人 , 此人向康熙献了一首诗 , 获赐御书绫字 , 上书“云淡风轻近午天” 。 有个无锡的读书人听说之后 , 觉得康熙爷的题词有点浅薄 , 没有什么水平 , 于是 , 便作了一首诗来嘲讽 , 诗曰:
皇帝挥毫不值钱 , 献诗杜诏赐绫笺;
千家诗句从头写 , 云淡风轻近午天 。
汪景祺在《西征随笔》里引用了这首诗 , 但却没有说题诗的这个无锡人是何许人也 , 结果 , 盛怒的雍正干脆将这件事算在他的头上 。 且不说这首诗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汪景祺 , 即便汪景祺与此诗无关 , 他将这段诗引入《西征随笔》已经有讥讽的意思 , 不论放在哪个朝代这都是要掉脑袋的大罪 。
更让雍正难以释怀的 , 是汪景祺妄议朝政 。 雍正上位以后 , 整顿吏治 , 彻查历年财政方面的亏空 。 因雍正没有此方面的经验 , 加上他为人刻薄 , 所以一时间朝野上下风声鹤唳 , 闹出了不少大乱子 。 汪景祺评价道:“诸臣承望风旨 , 搜根剔齿” , 又说雍正的做法往往“辱及妇女 , 祸至儿孙” 。 除了点评之外 , 汪景祺还拿出不案例 , 如:山西某知县“卒于官 , 亏帑数百金” , 在遭到清查时因畏罪而“两子皆惧罪亡命” 。
文章图片
上面这些罪行 , 已经够汪景祺掉个百八十次脑袋了 , 可这还不算完 。
汪景祺在《西征随笔》中 , 用开玩笑的口吻探讨了康熙及皇太后尊号的由来 , 这种大不敬之举 , 远比他为年羹尧歌功颂德、妄议朝政严重多了 。 而汪景祺对雍正的非议 , 则直接给他的人生判了死刑 。
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 , 圈子里有这样一种说法 , 说“雍正”这个年号的由来是“雍亲王得位之正” 。 根据学者的考证 , 实际上“雍正”这一年号并无此意 , 实属有心人牵强附会 。 而历史上第一位对“雍正”年号牵强附会的 , 正是汪景祺 。
汪景祺在《西征随笔》中提到 , 雍正的“正”字所指代的是“一止之象” , 历朝历代带有“正”的年号都不是吉号 。 这可倒好 , 本来汪景祺的罪行只会祸及自身 , 这下连家人朋友也遭到连累 。 案发之后 , 汪景祺被扣上“大逆不道”的帽子 , 立即被押赴菜市口斩立决 。
汪景祺的原配夫人被送往黑龙江 , 与披甲人为奴 , 其兄弟子侄均被革职 , 发配宁古塔 。 汪氏未出五服的族人 , 不论是现任官员还是候补者 , 一律革职查办 , 且终生管束在原籍不得出境 。 论起惩罚之严重 , 牵涉之广 , 汪景祺甚至比年羹尧还要严重 。
文章图片
下场最惨的 , 自然是汪景祺本人
在菜市口被斩首还不算完 , 他的脑袋被挂在通衢大道最显眼的地方 , 一挂就是十多年 。 直到雍正驾鹤归西 , 乾隆登基以后 , 左都御史孙国玺请奏乾隆 , 这才将汪景祺的脑袋摘下来就地掩埋(注意是掩埋不是安葬) 。
至此 , 闹得沸沸扬扬的汪景祺案告一段落 。
不过 , 虽说汪景祺已成了过去时 , 但文字狱才刚刚开了个头 。 比起雍正 , 乾隆可谓集历代文字狱之大成 。 乾隆上位后 , 总共审理了一百三十桩文字狱案 , 遭到迫害的知识分子不计其数 。 一时之间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万马齐喑 , 令人唏嘘 。
稿源:(指点江山)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0rw336871.html
标题:一个把雍正气得吐血的人,残忍处死后,脑袋被雍正帝晾晒了十年多(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