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宋朝时期,百姓是怎么过重阳节的?跟现在差不( 二 )


老百姓没有这项福利 , 重阳节如果想戴丝绸做的假茱萸和假菊花 , 只有自己掏钱购买 。 但是丝绸做的假花比真花还要贵 , 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是采摘真花来戴 。 南宋大哲学家朱熹词曰:“尚有紫茱黄菊 , 堪插满头归 。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宋朝的男人戴花 , 女人却不戴——宋朝女性只是将茱萸的果实摘下几枚放入一个小布包里 , 再把这个小布包佩戴在身上 , 时称“茱萸囊” 。
茱萸一般是三月开花 , 七月结果 , 到了重阳期间 , 果实已经完全成熟 , 有的鲜红色 , 有的紫红色 , 一串串挂在枝头 , 珠圆玉润 , 煞是好看 , 剪下一枝 , 插于发鬓 , 跟菊花相映成趣 。 咱们现代人要是赶在九月初九穿越到宋朝 , 眼见满街男人纷纷插戴红色的茱萸和金色的菊花 , 肯定会感觉怪异 , 但是看久了应该就习惯了 。
吃糕
重阳糕的口味多 , 吃法更多重阳节自然是要吃重阳糕的 。
宋朝的重阳糕分为很多种:最简单的叫“面糕” , 用面粉拌糖 , 烫面蒸熟 , 切成菱形大块 , 最后用胭脂点色;稍复杂一些的叫“黄米糕” , 一半面粉 , 一半糜子 , 加糖 , 加豆沙 , 分层铺放在模子里 , 洒上水 , 洒上油 , 上笼蒸熟 , 最后用柏枝装饰;还有一种“枣栗糕” , 用米粉、面粉、枣泥、栗黄(板栗煮熟、去壳、去膜、捣泥)混合 , 作为糕馅儿 , 底层用米糕垫底 , 顶层用石榴装饰 , 蒸熟之后 , 片成薄片 , 再拼出花式图案;又有一种“饵公式糕” , 做法不详 , 但主料是黑黍米、枣泥和豆沙 。
现代江浙人过重阳 , 喜欢在重阳糕上插小旗 , 这其实也是宋朝遗风 。 《东京梦华录》载:“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 , 更相遗送 , 上插剪彩小旗 。 ”可见宋朝市民也有用小旗来装饰重阳糕以增添喜庆色彩的喜好 。
但宋朝人不仅仅在重阳糕上插小旗 , 还喜欢在大号重阳糕之上叠置一些造型奇特的小重阳糕 , 例如捏成小鹿形状的糕点和捏成大象造型的糕点 , 前者叫“食鹿糕” , 寓意来年“食禄” , 也就是可以做官的意思;后者叫“万象糕” , 寓意“万象高” , 意思是万事如意 , 运程一年比一年高 。
宋朝|宋朝时期,百姓是怎么过重阳节的?跟现在差不】另据南宋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记载 , 九月初九天刚刚亮的时候 , 大人早早地蒸好重阳糕 , 先切一片放凉 , 等到孩子起床 , 将这片重阳糕和一枚柿子贴到孩子头上 , 让孩子掰着吃 , 寓意为“百事高(掰柿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