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太子朱标完美,没那么简单
文章插图
在古代的朝堂上,太子是个“高危”职业:皇帝不满意,可以废掉他;兄弟不服气,会挑战他;朝臣有意见,也会非议他。“众口难调”,当太子的人应该最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太子朱标是个例外。朱标当了20多年的太子,在朱元璋春秋鼎盛之时监国10余年。期间,他在朝堂上下都风评甚佳、地位稳如磐石,是一个难得能让皇帝、兄弟、朝臣都支持的“完美”接班人。只可惜他还没来得及接过朱元璋的权杖,就因病去世了。这让很多人都为之扼腕叹息:如果朱标不死,明朝的历史或许会大有不同。父亲的偏爱朱标是朱元璋和马氏这对患难夫妻的第一个儿子。1355年,当朱标出生的消息传来时,朱元璋正率军攻打南京。他十分欣喜,跑到一座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虽然,朱元璋之后陆陆续续有了更多的儿子。但是对于长子朱标,朱元璋格外偏爱。朱元璋刚当上吴王,10岁的朱标就被立为世子。朱元璋称帝后,更是二话不说将13岁的朱标册立为太子。朱标22岁时,朱元璋就让他代理朝政,实打实的行使监国之权。别的皇帝都防着太子提前夺权,朱元璋却主动把权力送到了朱标手中。这个举动无疑向群臣和诸位皇子释放出一个信号:朱标是他认准了的继承人。很多人都说,翻遍史书,再也找不到朱元璋这样信任和爱护太子的皇帝了。
文章插图
朱元璋对朱标的偏爱并非毫无缘由。首先,朱标是朱元璋一手培养起来的,从小就接受着严格的教导。朱标生性聪颖,学习非常努力。监国后,他也经过了朝政的重重考验,能力得到了朝廷上下的认可。第二,朱标性格仁厚、品行端正。因为从小接受儒学教育,他举止温文尔雅,待人十分宽厚,在朝廷和百姓中都深得人心。第三,朱元璋父子在朝堂上相处“融洽”。朱标掌权虽早,但是事事不逾矩,没有旁的心思。但是,因为性格和朱元璋截然不同(父亲霸道强势,儿子宽仁“软弱”),父子之间因为政事也有分歧。比如,朱标的老师宋濂因为受到牵连将要被处死,朱标极力为他求情。朱元璋被激怒后,甩出一句:“等你做了皇帝再赦免他吧!”听了这话,朱标心生恐惧,竟然跳进河中,身边的护卫们拼力将他救出。朱元璋见儿子吓成这样,也就不再追究。但是把火气撒在了护卫身上:凡是脱衣服再下水救人的一律斩首,而没有脱衣服就下水救人的连升三级。到底是亲爹,朱元璋也后怕抢救不及时误了儿子性命。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朱标的“宽厚仁慈”,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朱元璋的“嗜杀”给朝臣们带来的震慑。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互补。因此,即使父子之间因为政事产生的龃龉不少,朱元璋却从未动过更换太子的念头。兄弟的敬服历史上,皇室之中兄弟相争、同室操戈的现象比比皆是。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一旦皇位空悬,竞争想必会非常激烈。但是,朱标在位时,却没有人敢公然争夺太子之位。因为朱标是嫡长子,从出生就已经领先一步。朱元璋称帝时,昭告天下“国家建储,礼从长嫡,天下之本在焉。”其他皇子成年后,就被分封到外地,他们的地位和实力都无法与朱标抗衡。除开这些客观因素,朱标树立了绝对威信,是兄弟眼中不折不扣的“贤人”:他有能力,在经年累月的治国理政中得到了一致好评;他品行甚佳,虽然贵为太子,却从不拿身份压人。朱元璋非常重视亲情,曾对儿子们提出要求:太子作为储君要善待兄弟,皇子要对储君尽君臣之义。朱标谨遵父亲教导,对待兄弟宽仁友爱。弟弟们犯了错,他总是抢在前面护着,颇有兄长的风范。
- 哥哥|皇太子把皇位让给弟弟,成就了弟弟千古威名,死后被追封为让皇帝
- 太子|汉武帝去世前说出一句遗言,群臣不理解,至清末果然印证!
- 刘秀近乎完美,为何在历史中存在感却不高?男一号主角实力太强
- 丰田家族“太子爷”即将大婚,太子妃是有名的美人
- 藩王|朱元璋的26个儿子,为何没人敢争夺朱标的太子之位,连朱棣都不敢
- 朱元璋给太子请老师,老师问:不听话能打吗?朱元璋只说了4个字
- 刘邦|11岁被册封为皇后,12岁生下太子!死后却发现仍是处女之身
- 卫子|“千古一帝”汉武帝,为何会逼死自己的太子?
- 皇帝|如果当初朱标没有早逝,还会不会有“靖难之役”?答案一目了然!
- “太子太保”在过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