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都不认识邮票了,为拯救邮票的未来,我想到了5个办法
文章图片
现在的年轻人 , 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邮票了 。
邮票是什么?就是一种贴在信封上用于证明已付邮资费用的凭证 。 因为带有充满时代特点的画面又限量发行 , 六十年代起中国集邮开始萌芽 , 到了八十年代 , 随着通信数量的增多 , 集邮迅速成为中国境内参与人数最多的大众收藏 。
文章图片
(凌晨排队等待邮局开门的集邮者)
一枚小小的印刷纸片 , 到底能有什么收藏价值?
首先在中国 , 邮票的发行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件 , 画面不仅代表了主题本身 , 背后还代表了国家形象 。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 , 对于还不了解我们国家的其它各国来说 , 邮票充当了中国的名片 , 通过信件传递到了世界各地 , 是一面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
文章图片
(2004年《神话-八仙过海》邮票)
【年轻人都不认识邮票了,为拯救邮票的未来,我想到了5个办法】其次在上个世纪 , 邮票在老百姓心中是仅次于钱币的存在 。 几分钱的邮票不但是家家寄信时的必备 , 还是知识匮乏年代民众学习的百科全书 。 每枚邮票记录了画面上的主题 , 也记录了国家正在发生的大事 , 是人们共同的记忆 。
文章图片
(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邮票)
三是改革开放后 , 一些特殊时期的邮票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 这些来自民间又数量极少的邮票屡创拍卖记录 , 让很多梦想暴富的人们产生了幻想 , 投入到了集邮的队伍 。
文章图片
(新中国邮票单枚最高拍卖记录)
当然 , 成也寄信 , 败也寄信 。 随着信件数量的骤减 , 邮票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 成为人们眼中的“废纸” 。 只是对于邮票本身来说 , 寄信的功能没有改变 , 使用的方式也没有改变 , 改变的只是人们对于邮票的态度 。
看到日益没落的集邮 , 很多老人并不甘心 , 总觉得邮票绝不会沦落至此 。 只是面对“骨折”般的市场价值 , 这种买什么赔什么的收藏品 , 早就没有了吸引力 , 唯有养成习惯的一些老人还在尽力坚持着 。
文章图片
(首发日买到邮票的老人)
其实邮票的没落是一种必然 , 相较于其它大众收藏来说 , 尤其是纪念币 , 邮票的变现能力太弱了 。
普通纪念币作为法定货币 , 即使品相不好依然可以保住面值 , 这是最起码的保障 。
而退出大众视野的邮票 , 除了寄信寄包裹 , 是不能兑换人民币的 , 尤其是在快递业高度发展的今天 , 选择邮政包裹的可以说微乎其微 , 是没有其它选择的选择 。
文章图片
(贴邮票的邮政包裹)
既然付费就能寄 , 那为何还要先买邮票 , 再贴邮票 , 再寄包裹呢?无疑是画蛇添足 。
人们对于集邮的渴望大多源自于一些天价邮票 , 这些存世数量稀少的物品再配合一个“来自于民间”的故事 , 很容易让人对号入座 。
文章图片
(“一片红”实寄封)
可毕竟能够成为珍邮的 , 建国七十年来就那么十来套 , 还大多处于五六十年代 。 随着邮政管理制度的加强 , 这个时代再想制造出新的珍邮 , 已经没有了可能性 。
对于投资者占大多数的人群来说 , 能够带来收益的投资品太多了 , 比邮票适合投资的也太多了 。 投资者如此聪明 , 怎么会看不清邮票的现状 。
文章图片
(全网在售的打折邮票)
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邮政 , 只能改变自己对待邮票的态度 , 那就是在不大幅提高邮资费用的前提下 , 尽量去掉邮资属性 。 毕竟快递费都10元了 , 1.2元寄一封信显然入不敷出 。
在限制个人面值购买邮票后 , 各种拥有大版、小版、特供品的豪华商品册出现了 , 一本售价高于面值两三倍的官方集邮册 , 成了新发行邮票的最大归宿 。
文章图片
- 刘邦|戚夫人年轻貌美,独得刘邦专宠多年,最后为何下场那么惨
- 新栽兰花的杀菌工作,很多人都是胡乱操作,杀与不杀得看情况
- 爱新觉罗·溥仪|溥仪晚年去理发,他一本正经问了理发师一个问题,众人都笑出了声
- 嫔妃|冷宫凄苦荒凉,为啥却仍有太监想去工作?和里面的年轻妃嫔有关
- 春联|贴了春联还有奖励,怪不得人人都贴春联
- 美国最年轻的总统,差点被自己害死,最后在异国他乡瘸了一条腿
- 慈禧|慈禧又老又丑看看她年轻时的照片就知道皇帝为何为之倾倒了!
- 慈禧年轻时,长得有多漂亮,为何咸丰皇帝会喜欢他?
- 卫青|汉武帝死前杀一人,当时的人都骂他残暴,千年后才理解良苦用心
- 司马迁|吕后当初年轻貌美,为何嫁给“糟老头子”刘邦?可能是为了攀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