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破五”接财神,咱中国的财神那么多,咋接最好?
“五日财源五日求 , 一年心愿一日酬;提防别处迎神早 , 隔夜匆匆抱路头 。 ”这是《清嘉录》中引用的蔡云描绘苏州人正月初五接财神的诗句 。 咱们中国人崇神 , 也十分钟情于财神 。 有传说认为 , 农历正月初五为“破五”之日 , 当天也是财神的生日 。 所以 , 正月初五接财神 , 在民间也有其较为普遍的风俗习惯 。
文章图片
【正月初五,“破五”接财神,咱中国的财神那么多,咋接最好?】正月初五在民间之所以会被叫作“破五” , 应该是有几种意思 。 一个是说 , 过年的日子走到正月初五这一天 , 以前颇为讲究的诸多禁忌一般都要就此解除了 。 另有一种意思是讲 , “破五”当天意味着“送年” , 此日一过 , 一切都要陆续恢复到平日里的常态了 。 此外 , “破五”称呼的由来也与民间奉行的“破五穷”有关系 。 “五穷”也叫“五鬼” , 出典于《全唐文》卷五五七中的《韩愈十一送穷文》 。 原本指的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 , 现在主要比喻各种“厄运” 。 还有说法认为 , 《封神榜》中的姜子牙当初封神时 , 错把背叛他的老婆封为了“穷神” , 且令她“逢破即归” 。 这也因此使得这个背夫之妇变得更加令人讨厌 。 正月初五“破五”就是要“破”她 , 让其远离民间 , 不再烦人 。
文章图片
咱们国家农历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 , 流行于明清和民国时期 , 一直沿习到如今 。 而关于财神 , 在神话和民间的传说中也有多种多样的版本 。 有说是宋朝的蔡京是富神降生 , 且其生日是正月初五 , 还曾被民间当作财神祭拜 。 但蔡京后来被贬 , 民间也因此另换了财神 。 还有说法是 , 正月初五接财神的民间习俗 , 与唐朝开元年间靠贩运琉璃发家至富可敌国的商人王元宝有关 。 而道教信仰的文财神则是后来成道的李诡祖 , 此人乃是南北朝时的一位县令 , 后来又官居魏朝的治相府事 。 在后唐明宗天成元年曾被赠为“神君增福相公” , 元朝时又被加封过“福善平施公” 。
文章图片
如今的正月初五接财神 , 人们普遍奉行接五路 。 《清嘉录》中讲 , “正月初五日 , 为路头神诞辰 。 金锣爆竹、牲醴毕陈 , 以争先为利市 , 必早起迎之 , 谓之接路头 。 ”而所谓的路头 , 就是现今五祀中的行神 , 包括户神、灶神、土神、门神和行神 。 所谓的五路 , 指的也是东西南北中五种方向 , 意为出门五路 , 皆可得财 。 而在民间的传说中 , 作为被普遍信奉的五路财神 , 则分别还有小五路和大五路之说 。
文章图片
小五路财神分别是 , 中路财神赵公明、东路财神招财天尊萧升、西路财神纳珍天尊曹宝、南路财神招财使者陈九公、北路财神利市仙官姚少司 。 关于小五路财神的来历 , 我们是可以从《封神演绎》中寻到究竟的 。 在开天辟地时修道成仙的赵公明 , 曾经与截教的神仙陈九公、姚少司等一起大败西岐军 , 并因杀死了曹宝和萧升而名声大振 。 但赵公明后来却因为截教违反天规而被辅佐西岐的正道阐教神仙所杀 。 最终姜子牙在封神时 , 念及赵公明的忠勇 , 便将其封其为了“金龙如患正飞龙虎玄坛真君之神” , 让其率领四部正神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 , 主管迎祥纳福、天下财运 , 随俗称财神 。
文章图片
大五路财神则分别说的是 , 东路财神比干、西路财神关公、南路财神柴王爷、北路财神赵公明和中路财神王亥 。 比干被当年迷惑纣王的狐狸精妲己陷害挖心而死 , 后来被封为“文曲星君” , 奉为文财神 , 主管东路财源 。 关公作为三国时蜀汉的五虎上将 , 因属于山西名人 , 死后被行走全国的晋商修建了大量关帝庙进香许愿 , 奉为武财神 , 掌管西路财源 。 柴王爷乃是五代时期后周的世宗皇帝柴荣 , 因从小经商 , 生意做得很火 , 被中原百姓奉为财神 , 得道后也被封为“天财星君” , 掌管南路财源 。 赵公明最早被魏晋南北朝时的神话传说记载 , 在明朝小说《封神演义》中被封为武财神 , 掌管北路财源 。 王亥乃是夏朝商国的第七任君主 , 曾发明牛车 , 使人们得以借此拉货经商 , 开辟了咱们中国的商业先河 , 被奉为华商始祖 , 也被道教封为掌管中路财源的神明 。
- 周世宗:仅在位6年,为何被视为“五代第一明君”,堪比秦皇汉武
- 吴氏|刘备死后11年,他的老婆吴氏,引爆一场“皇室丑闻”,诸葛亮都看不下去
- 奉劝养花新手,用这4样“肥料”,要早点学会甄别”针对目标“
- 想让铁线莲变成“巨无霸”,就要未雨绸缪,否则一场空
- 罗贯中|三国隐居的“第一人”,诸葛亮都要求见,罗贯中却不爱提及
- 唐高宗为何要把亲妹葬到“皇后陵”?专家研究壁画感慨:一言难尽
- 古人为什么一定要选在“午时三刻”执行死刑呢?
- 广西!明天气温“大转变”!广西各地的气温将迎来下列变化
- 中国古代的“典妻”和“质妻”
- 孔子|【新知】“说出吾名,吓汝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