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怎么过年?贴对联,拜年,看“春晚”


宋代人怎么过年?贴对联,拜年,看“春晚”
文章图片
鞭炮齐响 , 红红灯笼高高挂起 , 春节悄然来临 。 近几年的年味 , 相较于前几年 , 略微淡了些 。
但在春节当天 , 人们还是热热闹闹地贴春联 , 准备美食 , 放鞭炮 , 好一番阖家欢乐的气息 。 或许这繁忙的一年 , 只有在春节才能与家人团聚 , 才能得到些许的放松 。
在众多90后、00后的心中 , 对于小时候春节的记忆大多来源于春晚 , 赵本山、宋丹丹老师陪伴着我们的童年 。
其实春晚的历史追溯已久 , 早在宋朝时期 , 便出现了类似“春晚”的文娱活动 , 甚至还有“难忘今宵”的致辞呢!

宋代人怎么过年?贴对联,拜年,看“春晚”
文章图片
“一年之计在于春” , 对于古人来说 , 春节的意义非同一般 。 在上古时期的群居生活中 , 人们便通过祭祀活动来庆祝新年的第一天 。 古时候信奉神明、鬼神之说 , 春节则被古人称之为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
发展至国家经济繁荣拔高、人民生活幸福和平的宋朝时期 , 春节活动则更加丰富圆满了很多 。
宋代学者王楙的《野客丛书》中曾介绍道: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元旦)、寒食……为大节日 , 七日假 。
通过了解史书 , 我们发现 , 原来早在宋朝时期 , 便已经有了年假的说法 。 由于春节是最为正式的节日 , 北宋政府规定七天假期 。 在这七天里 , 人们可以尽情地享乐 。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 我们的包拯包大人 , 他认为春节放假七天太过浪费时间 , 于是他便向皇帝上书 , 希望将这七天假期缩短为五天 。
虽然皇帝同意了 , 但是其他官员与百姓却很不满意 。 就这样 , 皇帝又将五天的假期延长为七天 。
现如今 , 我们很多的春节习俗都是起源于古代 。 而宋朝的百姓 , 通常会在春节前几天采购一些过节用品 。 在自家的大门上贴桃符 , 桃符就相当于现在的春联以及福字 。
据《梦粱录》的记载 , 人们要“净庭户 , 换门神 , 挂钟馗 , 钉桃符” 。 贴门神和钉桃符 , 主要是为了驱邪避灾 , 祈求新年好运 。
门神原先用的是古代传说中能打鬼驱邪的钟馗 , 到了北宋末年 , 则以唐代名将秦琼、尉迟敬德替代 。

宋代人怎么过年?贴对联,拜年,看“春晚”
文章图片
除了贴春联 , 年假 , 像如今放鞭炮的习俗 , 也正是起源于宋朝 。 在除夕夜那一天 , 爆竹的声音可以连绵不休地响一整天 。
不但如此 , 爆竹的种类还非常繁多 , 说不定还有烟花在天空中盛放呢 。 在小学时期 , 许多学生都背过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
由此得知 , 在宋朝时期 , 放爆竹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春节活动 。
除此之外 , 在宋朝过年还有守岁的习俗 。 曾经苏东坡由于过年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 , 写下了《馈岁》《别岁》与《守岁》这三首诗 。
在诗前有一段小序:岁晚 , 相与馈问 , 为馈岁;酒食相邀 , 呼为别岁;至除夜 , 达旦不眠 , 为守岁 , 蜀之风俗如是 。
这三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馈岁》指的是在过年期间 , 亲戚朋友还有邻居 , 互相送礼的礼节行为;而《别岁》指的是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请客吃饭的行为;而《守岁》则是指除夕这一天晚上不睡觉的习俗 。
不仅是苏东坡写的这首诗 , 还有许多文学典故中也曾描绘过守岁的习俗 。
《武林旧事》中曾经记载:“小儿女终夕博戏不寐 , 谓之守岁 。 ”
《新编醉翁谈录》中描绘到:“是夜(除夕) , 京师民庶之家 , 痴儿女多达旦不寐 。 ”

宋代人怎么过年?贴对联,拜年,看“春晚”
文章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 , 宋朝春节的守岁与如今的守岁不同 。 宋朝时期的长辈父母不需要守岁 , 而他们的孩子则需要守一整夜 。
由于在除夕的白天以及春节的这几天 , 大部分的长辈一直在繁忙的准备 , 操劳了许多大小事务 。 因此 , 他们在除夕夜这天必须要好好地休息 , 为第二天给亲朋好友拜年做准备 。
而宋朝人的拜年 , 是不会带小孩子去的 。 我们如今的拜年 , 会给对方家的小孩子压岁钱 , 而宋朝人为了避免拜年的人给自己家孩子红包 , 通常不会带自家的孩子去拜年 。
一般来说 , 如果不让孩子去拜年 , 孩子会哭闹 , 所以才会让他们去守岁 。 这样 , 小孩子白天才能呼呼大睡 。
宋朝之所以让小孩子去守岁 , 还有许多原因:比如小孩子在过年这几天太过吵闹 , 正好守岁 , 让他们白天安静地睡觉 。 也可以避免他们去商贩那里买各种玩意儿 , 乱花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