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譜歷史源遠流長,大致經歷了六個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三大文明古國 , 家譜也是隨著文化的發展而發展 。 中國家譜的發展過程大致分為六個階段:
(1)家譜的原始階段 。 早在文字出現之前 , 中國就有口述家譜 , 即以口述的方式記述祖先世系;在結繩記事時代出現結繩家譜 , 即通過繩子打結記述世數 。 殷商時期曾有甲骨家譜 , 在商代后期還有青銅家譜 。 此外 , 還有石碑家譜、塔譜、布譜等 , 這些家譜記載比較原始 , 存世亦極少 。
(2)家譜的萌芽階段 。 原始的家譜已經具備了家譜的基本要素 , 但都比較簡單 。 周朝的《世本》記載了遠古黃帝至春秋時期許多士大夫的氏姓、世系、遷徙、名號等 , 這是中國家譜的開山之作 。
(3)家譜的興起階段 。 漢代至魏晉南北朝 , 已經出現譜牒名稱 。 當時十分重視門閥 , 凡舉人オ , 必查譜牒;人的升遷 , 要看姓氏高下 。 國家開始設立譜局 , 同時出現譜牒專家 。 到了唐代 , 修譜仍為官府壟斷 , 唐太宗李世民專門組織官員編纂《氏族志》 , 把姓氏分為等級 。
(4)家譜的轉折階段 。 宋朝時 , 政府允許民間修譜建祠 , 家譜也從官修開始轉為民修 。 家譜的功能從“別選舉、定婚姻、明貴賤"的社會政治功能轉化為“尊祖、敬宗、收族”的倫理道德功能 。 由蘇軾和歐陽修倡導的面貌一新的家譜基本體例格局 , 為家譜的進一步發展、普及莫定了重要基礎 。 我們現在看到的最早修的宗譜一般是宋朝 。
(5)家譜的鼎盛時期 。 明、清以至民國時期 , 家譜開始普及 , 家族修譜蔚然成風 , 尤其是康熙、雍正號召民間修譜 , 使家家有譜 。 常武地區、安徽的徽州、浙江的紹興成為全國三大譜牒中心 , 內容比以往更豐富、詳盡 , 而且規定了十年一小修 , 三十年一大修 , 修譜成為一項全民的文化運動 。 尤其是太平天國失敗和抗日戰爭勝利后 , 民間不失時機地修譜建祠 , 說明了民間的重視程度 , 許多譜都可以看出是康熙之后開始修的 。
中國家譜歷史源遠流長,大致經歷了六個階段】(6)家譜的復興時期 。 新中國成立后 , 宗族觀念逐漸淡薄 , 民間基本停止了修譜 , 改革開放后 , 人們思想開始解放 , 尤其是九十年代后 , 海外華人開始尋根問祖 , 民間又萌發了修譜的念頭 。 近十幾年來 , 常武地區修譜活動已經復興 , 許多老輩人都認識到這是搶救中國傳統文化之舉 , 無論是制作質量、印刷裝幀各方面 , 常武地區修譜都可稱全國之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