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一步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后生的险棋


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一步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后生的险棋
文章图片
在中国漫长的变迁史上 , 曾经爆发过很多次运动 , 这些运动有的是摇起了改朝换代的大旗 , 有的是不满统治者的暴政和压迫揭竿起义 , 有的是为了促使已经闭关锁国的祖国逐渐地接受新时代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毫无疑问 , 这些异曲同工的运动的目的 , 都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 。
谈到中国当代的运动 , 自然要不可避免地谈到几十年前和平年代依然浩浩荡荡的“知青下乡”运动 。 实际上就算放到今天来说 , 很多家庭中的年长者也曾经是这场活动的参与者 , 他们从城市来到乡村劳作 , 甚至有人来到了遥远的边疆 。
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疑问 , 为什么当年的中国 , 一定要发展这个看似像是在折磨试炼的活动呢?

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一步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后生的险棋
文章图片
一、革命与发展
回首再看 , 知青下乡的运动毫无疑问是中国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这不仅仅给当时的父辈母辈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 直至今天也从未泯灭的出现在了很多书籍、影视作品甚至是人们的口耳相传之中 。
首先 , 知青下乡不比古代历史上的那些农民起义之类的运动 , 也不同于近代清朝的洋务运动 。 知青下乡是全国性的 , 几乎全国都参与进来了 。 主旨是受过教育的青年下乡参加农业劳动的再教育 。
不仅仅现在的人会感到疑惑 , 当年的很多人也对这项运动的展开感到不解 。 在当时教育并不是很发达完备的年代 , 知识青年是人们的掌中宝 , 很多知识青年是开在温室里的花朵 , 一辈子没有受过苦的 , 将知识青年下放到贫下中农里生活 , 难道仅仅是为了考研他们吗?
答案是否定的 , 专家认为知青下乡实际上是一场基于马克思主义和实际国情的运动 , 而这一切还要从中国推翻封建统治后开始说起 。

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一步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后生的险棋
文章图片
长达千百年的封建王朝统治结束后 , 中国有一短漫长的空白期 , 共和说起来容易 , 但是到底如何展开呢?这个时候 , 领导人们想起了已经有过革命经验的苏联 。
很快 , 在苏联的指导下 , 借鉴了苏联十月革命的模板 , 早期领导人首先发展了资本主义 , 然后进入了工业大规模生产时期 , 然后发展了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无产阶级革命 。
但是很多人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根据西方的实际情况所制定的 。 苏联本身是一个传统的西方国家 , 其经济繁荣依赖于工业化 。
诚然 , 苏联的模式对于中国来说有足够的借鉴意义 , 但是考虑到中国的生存模式依然是以农民为主而不是以工人为主 , 十月革命的模板并不能套公式一般套用到发展后的中国上 。
因而在这个问题上 , 马克思主义也就不能完全地通用 , 中国想要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 那么必然要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

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一步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后生的险棋
文章图片
二、危机与矛盾
当中国领导人意识到了苏联的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模式之后 , 开始寻求转变的道路 ,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 中国开始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工业基础上 。 当然 , 这份努力得到了回报 , 在当时中国的工业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飞速的发展起来 , 甚至实现了国有化 。
但是不能忽略的一个问题是 , 虽然中国的工业突飞猛进 , 但是与苏联强大的工业基础相比 , 依然不太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的工业理论完全契合 , 回到我国经济的基础上来 , 实际上它仍然是由农村经济基础所支撑的 。
不可忽略的一个历史条件是当时的政治形势 , 在当时的两极世界中 , 还有以美国为中心国家的资本主义阵营成为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 处处限制着中国工业的发展 , 使得本就一直在摸索的发展道路走得更加的举步维艰 。

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一步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后生的险棋
文章图片
新中国在苏联的帮助下 , 最终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建设和工业化 。 中国工业化进程慢慢走上正轨 , 经济得到了改善 。 正在所有人都觉得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的时候 。 1960年苏联又撤资了 。
这无疑是对于当时中国工业的一个巨大打击 , 也是对于中发展的一个噩耗 , 从前还有友军鼎力相助 , 如今只能孤军奋战 。 如果将当时的新中国称作一个尚未断奶的孩子 , 那么苏联几乎使得它成为了一个孤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