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约|被中国文字给玩弄了的不平等条约
1883年至1885年,爆发了著名的中法战争。这次战争的挑起者是法国,因为他们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想要在对外政策上展现强硬姿态重新树立威望,便在越南挑起战争。而当时的大清正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变革,在军事近代化道路上已经迈开了步伐,所以中国也毫不示弱决定碰一碰这个传统的欧洲强国。
文章插图
中法战争结局大家都是知道的,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并最终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法条约》。不过中法战争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战争主要集中在越南,1884年5月,在德国人德璀琳的斡旋下,中法双方在天津北洋大臣衙门进行谈判,并最终签订了《中法简明条款》。至此,中法战争的第一阶段宣告结束。中法因越南问题而引发的矛盾冲突随着条款的签订看似烟消云散。不过法国政府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中法简明条款》的中文本和法文本的内容竟然完全不一样。
文章插图
表面上看为了急于订立合约恢复和平,北洋大臣李鸿章似乎是对法国提出的谈判条件照单全收。可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与法文相比,措辞简明扼要的中文寓意则更为丰富,由此在中文本中的很多词句都别有深意。比如条款中的第二条约定,中国同意将所有驻防在越南北部的军队“即行调回边界”。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指的是中国将军队退回本国,但是中文的理解却不是这样的“调回边界”一词含义广泛,既可理解为调入边界以内也可以理解为调到边界地带。李鸿章后来解释说,此处的“调回边界”就是说将军队调到边界地带,所以后来李鸿章坚持认为只要是军队保持原状就不算违背条约。
文章插图
条款中的第三条规定,中国开放边境贸易。按照法国人的理解,他们可以从中国的云南、广西边境将货物运入中国的内地贸易。不过中国的理解不是这样的,认为法国人只能在边境地区进行贸易,并没有答应法国人可以据此越过边界进入内地。条款的第四款规定,法国与越南签订各种外交文件时不得加入伤害中国威望体面的文字。就法国方面的理解而言,认为只要是在条约中不提及中国就算履约,而中方所理解的“威望体面”却是指中越间的藩属关系,即法国和越南签订外交条约时至少要在文字上承认越南是中国的属国。
文章插图
最为致命的是条款的第五条,根据法文本中的约定,整个条款的内容要在三个月内完成,而中文本上写的却是三个月后。尽管中文本最后也注明了“以法文为正”,但是这五个汉字同样又能衍生出多种不同的含义,恐怕连中国自己也理解不清。法国政府在得知中法签署条款以后,欢天喜地准备着手减少驻扎在越南的军队规模从而减少军费开支,并同时派人到天津会晤李鸿章表示中法两国的友好。不过英国人看出了《中法简明条款》的端倪,《泰晤士报》发表评论:既然条款是和中国人签订的,应该加入更繁琐的规定才对。而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则认为法国人也耍了小聪明,条约关于法国保护中国西南边疆安全的约文,似乎带着要把中国变为法国的被保护国的阴谋。
- 历史上最悲惨皇妃:6岁入宫,17岁怀孕,18岁因分娩迟活活被饿死
- 周世宗:仅在位6年,为何被视为“五代第一明君”,堪比秦皇汉武
- 哥哥|皇太子把皇位让给弟弟,成就了弟弟千古威名,死后被追封为让皇帝
- 明朝士兵500年前种下1棵树,1920年被大地震撕成两半,如今还活着
- 唯一不被西方认可的中国王朝,已延续471年,国号是中国人代名词
- 这个皇子因夺嫡不成,反被康熙关押, 为泄愤纵欲生了一堆孩子
- 夏侯|夏侯惇屡战屡败,为何能被封第一武将,还备受曹操信任?
- 三国时期为何没有异民族入侵,孟获,我被抓七次,还看不出差距吗
- 为什么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被刷屏,撒贝宁一举动让网友瞬间泪目
- 朱元璋|大臣被杀前, 从怀中掏出一样东西, 皇帝大惊道: 赶快给他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