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的科考舞弊案:康熙使出浑身解数,为何却没找到幕后真凶
对于学渣来讲 , 很多人在面对考试的时候都会十分的慌张 。 甚至有一些人会选择走一些旁门左道 , 让自己可以获得一个很好的成绩 。 在我国历史上也有这样一个例子: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时发生了一件在科举考试中舞弊的案件 , 当时康熙使用了洪荒之力最终也没办法严惩首恶 , 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辛卯科场案” 。
文章图片
今天就来讲讲当时发生了什么 。
我们都知道由于南北方的经济、文化差距 , 自古以来许多的文人骚客都出自于江南地区 , 而“辛卯科场案”恰巧就发生在江南地区的苏州 。
文章图片
康熙五十年时 , 许多的才子都焦急地等待着自己成绩 , 最终成绩在今年的九月时 , 贡院门口发榜了 。
【康熙年间的科考舞弊案:康熙使出浑身解数,为何却没找到幕后真凶】但令人诧异的是许多小有名气的书生都发挥失常落榜了 。 往年榜单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属于苏州地区的 , 但是这次苏州地区的乡试只有13名中举 , 榜上有名的大多不是有名气的书生 , 反而是扬州那些盐商(在封建社会时 , 盐税是朝廷的主要税收之一 , 所以那些盐商一个个都十分的有钱)的纨绔子弟 , 他们大多都没怎么读过书 , 也没有什么作品 。
这一下也让许多寒窗苦读却落榜的学生便炸了锅 , 他们宣泄着自己的不满 , 他们展开自己的行动 , 把矛头指向了当时的主考官左必蕃和副主考官赵晋 。 把匾额上的贡院”改为“卖完” 。 之后更是写出了一副对联“左丘明两目无珠 , 赵子龙一身是胆 。 ”以此来讽刺左必蕃和赵子龙因为钱财让那些财主家的孩子入榜 , 而这些真才实学的才子却落得个无人问津 。 这些才子更是把财神抬进了府学 , 进行抗议 , 意思是谁有钱 , 谁就能入榜 。
文章图片
主考官左必蕃和副主考官赵晋见到形势不妙 , 他们面对这些学子 , 自己也没有办法处理 , 于是上报给了当时的两江总督—噶礼 。
噶礼没有去帮助这些学子查明事实 , 而是选择铮压的方法去摆平这件事情 , 他下令逮捕这些闹事的学生 , 一时间抓捕了许多的学子 , 并打算用诬告这一罪状去惩戒他们 。
但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 , 会就此罢休 , 民间出现了更多的怨言 。 事情越来越严重 , 于是当时任职江苏巡抚的张伯行 , 便私自向康熙上奏了这几天内发生的事情 , 说明了学子为何闹市 , 百信为何怨言不断 。 主考官左必蕃害怕自己背上罪名 , 也及时向康熙上奏 。
文章图片
康熙听完之后大怒 , 立马让户部尚书张鹏翮去苏州调查此事 。 张鹏翮来到这里时 , 事情已经发生了两个月 , 他马上与噶礼和张伯行展开审讯 。
于是审讯很快就开始了 , 在大堂之上召来了考生吴泌、程光奎(二人是盐商的儿子 , 此次进举13名的其中两名) , 并当堂测试他们 , 谁知道他们连最简单的诗文都不会 。
经过严格的审讯后 , 二人承认自己向考官行贿了 , 他们先是花了3000两银子买通关系 , 然后花了5000两银子请人代考 , 还托人给副主考官赵晋送了300两黄金和3000两银子 。
文章图片
但是一个小小的副主考官还决定不了这么大的事情 , 这时候噶礼突然想要对证人用刑 , 以此来杀人灭口 , 不过遭到了张伯礼的反对 , 他认为一定要将这件事情彻查到底 。 康熙派来的户部尚书张鹏翮 , 他的儿子在噶礼的手下当官 , 自然没办法一碗水端平 , 最终这件事情因为张伯礼和噶礼二人意见不同便暂时停下了审问 。 二人都奏折给康熙 , 噶礼说张伯礼污蔑 , 报复官员 。 张伯礼说噶礼受贿、包庇犯人 。
康熙听完后十分的愤怒 , 我让你们彻查案件 , 结果你们窝里斗 , 便将二人都撤职了 , 然后派出漕运总督赫寿和户部尚书张鹏翮一同查此案件 , 不过张鹏翮仍然有包庇的行为 , 最后审查仍然无法进行 。
文章图片
康熙便钦点户部尚书穆和伦、工部尚书张廷枢来到这里调查案件 , 这一次没有人阻拦 , 二人很快便查明了案情 。 然而结果却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水落石出 , 而是继续存在着舞弊 , 和之前的调查没什么区别 , 甚至还说张伯礼却是存在着污蔑和报复官员 。 这显然是不符合民心的 。
- 周世宗:仅在位6年,为何被视为“五代第一明君”,堪比秦皇汉武
- 吴氏|刘备死后11年,他的老婆吴氏,引爆一场“皇室丑闻”,诸葛亮都看不下去
- 朱元璋几乎杀光开国功臣,但却放过一个霸主,该家族繁荣200多年
- 书生考中进士,皇帝:此人太丑,不能要,多年后书生推翻一代王朝
- 张灵甫|张灵甫牺牲后,19岁的妻子远赴美国,60年后登上孟良崮,留下4字
- 多年养花总结:大蒜能治蚜虫、浇水要控温、换盆可美化株型
- 明朝士兵500年前种下1棵树,1920年被大地震撕成两半,如今还活着
- 学会曾国藩三个字,牛年越走越顺!
- 《康熙王朝》中,那两道最关键的匿名奏折是谁上的?
- 唯一不被西方认可的中国王朝,已延续471年,国号是中国人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