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方


首页 > 人文 >

李世民真的喜欢比他大30岁的萧皇后吗?他们什么关系?



按关键词阅读:

尽管当时萧皇后和其孙子杨政道在突厥的扶植下 , 重新建立了隋国 , 在一定程度上不承认李氏唐朝 。 但是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大破突厥将其俘虏 , 却依然以礼相迎 , 并赐下宅院作为其安身之所 。 并在十七年后 , 特命萧皇后与前朝的皇帝、萧皇后的原配夫君隋炀帝杨广合葬 。
李世民真的喜欢比他大30岁的萧皇后吗?他们什么关系?
文章图片
编辑
这种礼遇除了政治上亲情上的考量之外 。 更多的考量是 , 李世民确实对隋炀帝的遗孀萧皇后有很大的好感 , 可以说这种好感完全能够跨越两人年纪上的巨大差别 。
而这种好感又基于萧皇后这个人 。
萧皇后的身世很是坎坷 。 她的名字早已失载 , 虽是后梁皇帝萧岿的女儿 , 却因古代人对生辰八字的迷信 , 使得出身皇家的萧皇后 , 因出生月份不吉利的缘故 , 寄养在叔父萧岌家里 , 还很幼小的萧皇后便早早离开了父母双亲 。 虽比寄人篱下强上一些 , 却没有了父母双亲的悉心看护 。
刚刚平稳下来 , 适应了寄居的生活 。 叔父萧岌夫妻竟然双双亡故 , 萧皇后只得再次搬迁 。 她仍然没有得到父母的接纳 , 改投舅舅张轲 , 继续以寄居的方式生活 。
然而这一次萧皇后的处境比第一个寄居处更差 。 舅舅张轲家境贫寒 , 无法为萧皇后提供皇家公主一般的待遇 , 甚至无钱财雇佣诸多的仆人 , 照顾萧皇后日常生活 。
很多事情需要萧皇后亲自下手办理 。
萧皇后的这段坎坷经历 , 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萧皇后的性格 。 史书上记载 , 萧皇后性格婉顺 。
就是这种婉顺的性格 , 恰恰与李世民最为敬重的长孙皇后性格相似 。
不仅仅如此 , 在行事上 , 更具体的说 , 在争夺太子之位这件事关前途的大事上 , 萧皇后起到的作用 , 近似于长孙皇后 。
李世民在其父亲唐高祖李渊的武德年间 , 渐渐不受李渊父子三人的喜欢 , 更把他视为不安分份子 , 处处进行打压 。
身处后宫的妃嫔 , 也加入其中 , 时常在李渊耳边 , 宣扬李世民的不是 。
来自于父兄的打压 , 自有李世民及其身边的文武给出应对的方法 。
对于后宫妃嫔的挤兑 , 需要依赖长孙皇后的苦心经营 。
虽然没有李世民那种可以随时丢掉性命的刀光剑影 , 不时遭到多人的合力围攻 , 长孙皇后还要笑脸相迎 , 曲意逢迎 。
这种得到回应的围攻还算是好的 。 没人愿意接受这种曲意逢迎 , 自家独身一人 , 努力往前凑 , 得不到回应 , 才是最大的羞辱 。
李世民真的喜欢比他大30岁的萧皇后吗?他们什么关系?
文章图片
编辑
李渊在位共九年的时间 , 虽然父子四人之间的“攻防战”要到武德四年李世民攻破洛阳 , 大体统一了全国以后 , 不再遮遮掩掩 。 但无论是五年还是九年 , 都需要长孙皇后一天天去熬的 。
几乎相同的事情也发生在萧皇后身上 。
杨广在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建立隋朝 , 同年立长子杨勇为太子 , 杨广为晋王 。
杨广成为晋王时 , 仅有十三岁 。
萧皇后也于之后成为了晋王妃 。 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萧皇后的出生年月 , 只因隋文帝杨坚的诏令 , 命萧岿从众女之中挑选合适的人选 。 萧岿接到诏令后 , 找人测算众女的生辰八字 , 从而得出了萧皇后嫁与杨广最合适 , 并没有指出萧皇后的年龄 。 出于杨广年龄 , 婚龄等种种限定 , 推定萧皇后嫁与杨广的年龄为十三岁 。
此时 , 杨勇的太子之位很是稳固 , 毕竟隋朝刚刚建立 , 南部还有陈国未平定 , 还需杨氏多方努力 。
杨坚在高颎的建议下 , 实施了袭扰恐吓等战术 , 疲惫陈国 , 一步一步瓦解对方 。
到了开皇八年(公元588年) , 杨坚任命杨广为平定陈国的统帅 。
杨勇继续留在长安坐镇 。
不久 , 杨广在大将韩擒虎和谋士高颎的辅佐下 , 顺利攻下陈国 。 这和李世民武德四年前后经历是如出一辙 。
开皇十年(590年) , 杨广入驻江都 , 成为扬州总管 , 萧皇后跟随 。
也就是在这之后 , 杨广和杨勇开始争夺太子之位 。
杨坚和独孤伽罗两人当时被人称为双圣 。
杨坚在朝堂上与众臣商议国事 , 独孤伽罗刚开始藏身在朝堂后听 , 事后有独孤伽罗不认同的地方 , 会在人后与杨坚探讨 , 有了共同认可的决定后再施行 , 并不与朝臣直接接触 。
发展到后来 , 杨坚和独孤伽罗一同上朝 , 不同意时 , 会当面指出 。
独孤伽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杨坚 。


稿源:(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火)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0rw175738.html

标题:李世民真的喜欢比他大30岁的萧皇后吗?他们什么关系?


上一篇:毛主席在延安时候的珍贵瞬间,很少人见过的老照片

下一篇:孩子|“孩子不听话说明当妈的无能!”爸爸吐真情,却暴露家庭教育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