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父兮生我 , 母兮鞠我 。 抚我畜我 , 长我育我 , 顾我复我 , 出入腹我——《诗经·蓼莪》
朴素而温馨的话语 , 道尽了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意 。 纯粹而美好的亲情让《诗经》中的文字也充满了爱与生命的力量 。
然而 , 在人类最朴实的亲情之中 , 亦不乏有一部分父母因为主观或客观的种种原因 , 最终选择了放弃自己的亲生骨肉 。 那么 , 这些被父母放弃的婴孩 , 最后都怎么样了呢?
一、不举子
弃婴们的人生故事 , 最出名的当属《西游记》中的唐僧 。
众所周知 , 唐僧本来是唐朝开国丞相之女 , 可惜一伙土匪毁了他的生活 。 死亡威胁下 , 唐僧的母亲不得不将襁褓中的唐僧装在木盆里顺水漂流 , 从此世上少了一个贵胄公子 , 多了一个三藏法师 。
文章图片
从《西游记》的结局来看 , 唐僧离开父母后的生活倒也不算太糟糕 。 可惜 , 现实的古代生活中 , 弃婴们可没有金蝉子这般的好福气 , 他们一旦被父母遗弃 , 下场往往极其悲惨 。
拿苏轼在黄州做官时写给好友的纪实文章《与朱鄂州书》来说 , 便是“岳鄂间田野小人 , 例只养二男一女 , 过此辄杀之” 。
随后 , 苏轼又进一步解释道 , 虽然鄂州乡间的庄稼人“人性有父子之爱” , 但高昂的抚养成本再加上贫寒的家境 , 还是让百姓们选择诞育两男一女后 , 便将其他孩子闭目掩面溺毙 。
可叹那些被父母放弃的婴儿 , 连个躺在木盆里顺水漂流的机会都没有 , 想来对于赤贫之家来说 , 哪怕一个木盆 , 也算是家庭重要财产了 。
眼见杀婴之举在鄂州乡间蔚然成风 , 苏轼忍不住请求好友朱寿昌出手相助这些可怜的孩子 , 或许是怕好友推辞 , 苏轼还专门在文中说“公能生之于万死中 , 其阴德十倍于雪活壮夫也……此等事 , 在公如反手耳” , 一通彩虹屁猛夸朱寿昌办事能力强 , 仿佛朱寿昌就是全村的希望 。
文章图片
送完高帽子后 , 苏轼也不忘给朱寿昌一份实战攻略 。 他告诉朱寿昌 , 救助婴儿要软硬兼施 , 比如有些父母是荒年时家无余财 , 不得不抛弃子女 , 这时作为地方长官就可以提供救济粮收养弃儿 。
这样的方法 , 苏轼自己在密州救助弃婴时便用过 , 靠着地方政府的粮米 , 苏轼成功救下了无数弱小的生命 。
不仅如此 , 苏轼还带头组织了“救儿会” , 请来正直善良的人当会长 , 同时让一些有德高僧担任财务出纳 , 而“救儿会”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 就是寻求当地富户的经济支持 , 再用富人们捐献的钱去买米买布 , 帮助贫寒多子女家庭 。
有怀柔政策 , 也有雷霆手段 。 若是遇到故意杀害子孙的家长 , 苏轼二话不说 , 直接送上“徒二年”等刑罚大礼包 , 而举报他人杀害子孙者 , 则可以获得一部分犯罪分子的财产作为奖励 。
靠着软硬兼施的政策 , 苏轼在密州救人无数 。 但令人遗憾的是 , 苏轼救下的孩子对于整个大环境而言 ,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因为在北宋时代 , 弃婴杀子等人伦惨案实在太普遍了 , 以致于当时的人们早就见怪不怪 , 还给这种行为取了个雅致的名字:“不举子” 。
文章图片
所谓“不举子” , 就是生了孩子不养育 , 将婴儿丢弃或溺死 , 或许是为了免于心理负担 , 一些父母发挥语文优势 , 给溺毙婴儿起了个好听的名字 , 叫做“洗儿” 。
不过 , 北宋社会放弃子女的现象虽普遍 , 但大多数父母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 用后世诗人范大成的话来说 , 就是“丁钱太重 , 遂有不举子之风” 。
同样的观点还出现郑奎笔下 , 在他的《生生四谛》中 , 专门提到“民生子必纳添丁钱 , 岁额百万 , 民贫无以输官 , 故生子皆溺死” 。
百姓不敢多生孩子 , 主要是因为北宋政府征收人头税太重了 , 逼得一部分穷苦百姓走投无路 , 只能亲手终结了子女的生命 。
然而 , 从某种角度来看 , 北宋政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 受限于粮食产量 , 北宋王朝可以承载的人口数量是有限的 , 若是任由百姓无限生育 , 只怕北宋王朝要不了多久就该面临粮食危机了 。
二、婴儿塔
这样的苦恼 , 人口大爆炸的清代也同样经历过 。 只不过随着文明的进步 , 宋代“洗儿”的传统在清代换了一种新形势 , 那便是充满血腥的婴儿塔 。
稿源:(历史资讯热潮)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0rw162523.html
标题:古代被父母放弃的婴儿,最后都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