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宋文帝 北魏 司马
文章图片
檀道济作为帮助刘裕建立刘宋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 , 后来又多次帮助宋文帝刘义隆平定叛乱 , 他的几个儿子也是一个个才气逼人 , 都在南朝刘宋朝廷中担任要职 。 或是有感于曹魏司马懿父子篡位 , 身体本来就一直不太好的宋文帝极为忌惮功高盖世的檀道济 , 最终在其弟刘义康的蛊惑之下 , 决定赐死檀道济全家 。
据历史记载 , 檀道济被抓之时 , 曾愤怒地将头巾拉下摔在地上 , 然后仰天长叹道:"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这便是著名历史典故--宋文帝"自毁长城"的由来 。 檀道济被杀的消息传到北魏后 , 北魏人纷纷弹冠相庆道:"道济已死 , 吴子辈不足复惮 。 "
文章图片
果然 , 檀道济被杀十五年后 , 宋文帝再度发兵北伐 , 结果又被北魏击败 。 没有了檀道济 , 北魏大军一度长驱直入 , 直抵长江北岸的瓜步(南北朝时军事要地 , 位于今南京城外的桃叶山) , 南朝首都建康(今南京)面临巨大考验 。
面对北魏南征大军 , 宋文帝刘义隆曾登上石头城 , 看到军容肃穆的北魏军营 , 无不忧虑地感叹道:"如果檀道济还在 , 怎么会到这个地步!"
有人说宋文帝杀檀道济是"作死" , 当初他冤杀檀道济时 , 哪里会想到自己还会有今天?当然 , 也有人说杀檀道济是自毁长城 , 不杀便是改朝换代 , 如果换成你是皇帝 , 那究竟是杀还是不杀呢?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宋书》、《南史》
面对此情此景 , 只见司马懿大喊一声:"不好 , 我们中计了 , 快撤……"话音刚落 , 杀声震天的蜀军瞬间便将司马懿大军"包了饺子" 。 可惜的是 , 大火烧到一半 , 司马懿认为自己必死无疑--正在感叹诀别之时 , "上方谷"上空却突然下起了大雨 , 于是这场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的大戏最终以司马懿侥幸逃脱而落幕 。
文章图片
根据考证 , 这其实只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杜撰虚构的情节 , 目的就是为了衬托诸葛亮数次率军北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 , 同时也为司马懿父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后续做出了铺垫 。
有一句话叫做"艺术源于生活" , 剧中用沙土冒充粮草以赚敌军的情节 , 却真真切切地在南北朝时期发生过 。
文章图片
话说南北朝时期 , 南朝刘宋王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其年号为元嘉)发动"元嘉北伐" , 意图收复被北魏所侵占的河南故地 , 同时也想让自己的心腹到彦之建功立业 , 于是任命其为北伐主将出征北魏 。
然而 , 这位到彦之并不是汉武帝的卫青、霍去病 , 也不是雍正皇帝的年羹尧 , 空有这个机会却没有这个能力--不仅没有建功立业 , 反而葬送了宋文帝时期短暂的"元嘉之治" 。
文章图片
虽然在出征初期 , 到彦之率领的南朝军队进展非常顺利 , 在较短的时间里便攻占了河南的洛阳、滑台、虎牢等地 。 不料此举正中北魏下怀 , 他们主动放弃这些战略要地 , 一方面是为了示弱 , 让南军放松警惕 ,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拉长南朝军队的战线 , 使其前后不能相顾 。
待时机一到 , 北魏大军便发动了全面反攻 , 南朝刘宋大军节节败退 , 洛阳、虎牢等地相继失陷 , 以至于主将到彦之一度被吓破了胆--命令烧掉所有船只 , 一路上丢盔弃甲 , 仓皇南逃 。 此举后来也被南宋词人辛弃疾描述为"元嘉草草 , 封狼居胥 , 赢得仓皇北顾"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里的"北顾"指的是向南奔逃 , 然后频频回头往北看 , 辛弃疾对"逃跑"这个动作的描述可谓相当生动形象 。
文章图片
在这个危急时刻 , 宋文帝命令南朝名将檀道济出兵救援到彦之 。 相传这位檀道济便是著名兵书《三十六计》的作者 , 他一出手果然不负众望 , 出兵二十多天便打了三十多场胜仗 。 只可惜檀道济救援前线心切 , 后方的粮草却不幸遭到了北魏骑兵的袭击--尽数被焚毁 , 无奈之下檀道济只得选择退兵 。
步兵居多的南朝军队哪里跑得过北魏的骑兵 , 檀道济大军很快便陷入北魏军队的重重包围 。 此时 , 南朝刘宋大军的军心也开始动摇 , 甚至有少量士兵直接叛逃到了北魏 , 他们还将南军缺粮的消息透露了出去 , 于是北魏大军的追击变得更加凶狠迅猛 。
稿源:(360kuai)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100rw156535.html
标题:北魏|他用沙土冒充粮草智退强敌,最终却惨遭皇帝冤杀,遗言成著名典故(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