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崇祯朝,一个忠臣误国的例子
文章插图
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浙江绍兴名儒刘宗周考中进士,恰逢母亲病逝。为母守孝三年后,刘宗周师从学者许孚远,继续求学。天启初年,刘宗周被朝廷任命为礼部主事,后升任右通政。因为不识时务,弹劾天启帝身边的红人魏忠贤和客氏这对狗男女,惹恼了皇帝,被削职遣送回原籍。
文章插图
崇祯初年,朝廷用人之际,再度启起用刘宗周,任职顺天府尹。可没过了多久,刘宗周称病辞职。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朝廷再次起用刘宗周,授工部侍郎,后升任左都御史。
文章插图
当时在东北大地上,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已经建立了后金帝国,觊觎大明江山,虎视眈眈。明王朝外有强敌袭扰,内有农民军为乱,可谓内忧外患。崇祯帝很想力挽狂澜,拯救大明帝国,只可惜时局已是强弩之末,为时已晚。崇祯帝不死心,希冀大臣们能帮助他出谋划策。刘宗周虽然被誉为明朝最后一个大儒,但对于治国理政一窍不通,他的言行用迂腐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刘宗周多次劝谏崇祯帝革除前朝弊政,修德治心,近儒臣,追求君子“有天德者然后可以语王道”的慎独境界。刘宗周还希望每天“讲求二帝三王之学”,给皇帝恶补历史,汲取历代亡国之君的经验教训。国家太平无事的时候,刘宗周如此劝谏皇帝无可厚非,问题是大明已经岌岌可危。
文章插图
紧急公文,皇帝都处理不过来,哪有闲工夫接受大臣的再教育?这无异于在濒死之人面前,大谈特谈养生之道。对刘宗周的陈词滥调毫无兴趣,崇祯帝忙于筹集军饷,增强军力,平息农民起义、抵御满清。刘宗周真是打铁烤糊大腿——看不出火候。还喋喋不休批评皇帝这也不对,那也不是。崇祯帝最后忍无可忍,只好再次罢免了刘宗周。崇祯十五年(1642年),局势极度恶化,崇祯帝无奈之下,病急乱投医,再度起用刘宗周,任职左都御史。
文章插图
而刘宗周并没有接受教训,依旧固执己见,不晓得变通。这倒也不奇怪,从天启年间不就这样吗。某日,崇祯帝急召大臣,商议退敌之策。御史杨若侨向皇帝举荐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声称此人精通火器制造,可以启用他,铸造火炮击败清军。
文章插图
这本来是崇祯帝一次难得的机会,但是刘宗周犯起了糊涂,他据“理”力争,声称:“臣闻国之大事,以仁义为本, 以节制为师,不专恃一火器……若堂堂中国,止用若望铸炮小器?恃以御敌,岂不贻笑边方。”老刘头这段话的意思是:臣听说国家遇到了大事,应当以仁义为立国之本,以慎独克制为老师,不能仅仅依赖于老外铸造的火器。我堂堂大明帝国,仅仅凭借汤若望铸造火炮寻求退敌之策,岂不是让外国人耻笑吗?为了防止汤若望妖言惑众,刘宗周强烈建议皇帝将汤若望“放还本国,以永绝异端之根。”
- 雍正王朝:十四爷大闹灵堂,雍正用一招轻松化解,尽显帝王心术
- 贵族|唐朝最后一个贵族有多牛宰相想娶五姓女,科举制度只为压制他们
- 书生考中进士,皇帝:此人太丑,不能要,多年后书生推翻一代王朝
- 明朝士兵500年前种下1棵树,1920年被大地震撕成两半,如今还活着
- 《康熙王朝》中,那两道最关键的匿名奏折是谁上的?
- 唯一不被西方认可的中国王朝,已延续471年,国号是中国人代名词
- 宋钦宗|本是抗金名臣李纲,为何世人却评价他是灭亡宋朝的推手?
- 清朝的奇葩规定,让后宫三千佳丽苦不堪言,即使现在也没人受得了
- 永历帝|乱世中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后,数次拼命救皇帝,南明灭亡后她很凄凉
- 李自成百万大军颠覆明朝,清军入关,为什么会如此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