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年|清朝末年训练新军试图自救, 不料却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历史很多时期其实是充满了偶然性的,而历史的最终走向也未必如人所愿。即使被歌颂的,也未必是真正值得赞扬的。以辛亥年的革命为例,在赶走了皇帝之后,中国非但没有变得更好更强更大,相反,走入了军阀混战、连年内战之后招致外敌大举入侵的悲惨境地。当然,这一切其实并非偶然,而是有逻辑可循的。众所周知,在甲午和庚子惨败之后,清廷痛定思痛,其破除“永不加赋”的旧税制而投入重金到大练新军中,由此诞生的清末新军,却最终改变了王朝和全体国民的命运。

末年|清朝末年训练新军试图自救, 不料却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文章插图

末年|清朝末年训练新军试图自救, 不料却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文章插图

末年|清朝末年训练新军试图自救, 不料却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文章插图
为了从制度上保障满洲亲贵对兵权的绝对掌握,载沣于1909年7月15日,连下三道上谕,分别下令筹办海军处,并将陆军部中的军咨处分离出来,分割了原本归陆军部所有的一些重要权力,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专职军事顾问与指挥调度机构独立机关:“凡关于规划筹防用兵及重要事件,均由军谘处慎密酌拟,呈请陆军部堂官复核,会同军机大臣具奏请旨遵行。”新独立的军谘处在建制和职能上仿照日本参谋本部,目的是要成为“赞佐摄政王统率陆海军的总参谋部规模。”这个新机构被载沣交给皇族毓朗以及其弟载涛管理。为了进一步将军权揽于己手,与陆军部相对抗,载沣又于1911年改组“皇族内阁”之时,正式将军咨处改为凌驾于陆军部之上的军咨府。对于海军这个曾经在甲午战后一度被清廷忽视的军种,载沣也坚定不移地试图将其完全纳入自己的彀中。1909年2月,载沣下诏,令肃亲王善耆、度支部尚书载泽、海军提督萨镇冰等负责妥慎筹划海军事宜。5个月后,载沣以宪政编查馆奏定宪法大纲内有关条款,发布上谕,宣布皇帝为大清国陆海军大元帅,未亲政前由监国摄政王代理;并命六弟载洵、提督萨镇冰出任筹划海军大臣。10月,载洵、萨镇冰两人受命出访欧洲,乘坐客轮穿越苏伊士运河,首先游历意大利、奥匈帝国,参观军港船厂,分别订购了两艘400吨级驱逐舰“鲸波”与“龙湍”号,旋即前往德国,这个晚清军工技术采购引进最为频繁的欧洲工业后期强国。两人先后考察采访基尔军港,伏尔铿造船厂,以及毛瑟兵工厂等地,并一次性订购了三艘驱逐舰与两艘内河炮舰。

末年|清朝末年训练新军试图自救, 不料却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文章插图
载沣的另一个心腹大患,就是北洋六镇。虽然袁世凯已经贬官回乡,但北洋六镇精兵仍然为其遥制。在1906年11月丙午官制改革启动后,慈禧与陆军部长铁良就迫使袁世凯主动奏请将第一、三、五、六镇“均拟归陆军部直接管辖,无庸由臣督练”并在袁世凯就任军机后,解除其剩余两镇的指挥权。1910年12月,陆军部长荫昌在载沣的授意下,宣布解除了直隶总督对北洋第二、四镇的指挥权,并将东北袁氏嫡系徐世昌麾下的北洋第五镇调至山东,并将掌握近畿北洋第一镇兵权的段祺瑞外放为江北提督。为了进一步打破北洋系军人在新军中盘根错节的势力,载沣,荫昌等清廷少壮亲贵开始倚重不为袁氏所看好的日本留学士官生,作为制衡乃至替换袁氏北洋系军人的筹码。1907年,在日本的军事留学生总人数已经达到520人,此后人数更是螺旋上升。留日学生中最出类拔萃的“士官三杰”:吴禄贞、蓝天蔚、张绍曾均被任命为清军高级指挥官。吴禄贞取代段琪瑞出任第六镇统制,蓝天蔚出任第二混成协协统,张绍曾出任第二十镇统制。在清政府于辛亥革命前编成的十四镇(师)十八混成协(旅)四标新军中,留日士官生出身的统制(师长)就达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