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皓|诸葛亮儿子战死前为何仰天长叹,后悔自已没有除掉父亲钦点的姜维

轻轻一阵风,唤醒沉睡了千年的躯体;轻轻一阵风,拂去历史神秘的面纱。站在时间的肩膀上,我与历史对话。
蜀汉景耀六年十一月,绵竹。
诸葛瞻冷眼望向周遭渐渐逼近的敌军,脚下同伴的尸体越堆越多。身上有两处箭伤,四五处刀伤,但他均已感觉不到疼痛,无限的疲惫令他丧失了痛觉。晚霞映红了天际,红色的山,红色的大地,而自己也仿佛一粒红色的尘埃。这最后的气力,还是留给自己吧。他将血迹斑驳的佩剑横在颈间。
“吾有三罪,未能除黄皓,制伯约,守国土……”
剑光一闪,夺目的血花喷薄而出,将夕阳染得更红……

黄皓|诸葛亮儿子战死前为何仰天长叹,后悔自已没有除掉父亲钦点的姜维
文章插图
据唐宪宗年间的《元和郡县志》记载: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遂就绵竹埋入脚而战,父子死焉。这段文字很容易理解:作为武侯之子,诸葛瞻觉得自己在内廷不能除掉黄皓,在军中无法制约姜维,且未能守住江油,是三大罪过,无颜面对朝廷。
黄皓自不必说,无论演义还是正史,都将他和东吴的岑昏列为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奸宦。董允去世后,此人与侍中陈袛互为表里,秉持蜀汉朝政。黄皓擅长玩弄权柄,无论姜维、董厥这样的朝臣,还是刘永等皇室宗亲,都无法将他诛除,这是诸葛瞻一大憾事。
但令人感到疑惑的是,诸葛瞻的遗言竟将姜维与黄皓并列到一起,似乎在他眼中,作为父亲孔明传人的姜伯约,竟是如黄皓一样的奸臣。诸葛瞻流淌着卧龙的血,是家族的接班人;姜维深得孔明真传,是其宏图伟业的继承者。这两个人本应携手并肩,在诸葛亮过世后共同支撑蜀汉未来的朝局,却为何势同水火,彼此不能相容呢?
谈到蜀汉政权数十年的兴衰演化,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词:北伐。
早在刘备定鼎成都之时,就北上攻汉中,并命荆州关羽取襄樊以遥相呼应。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更是以北伐曹魏,拿下长安作为余生的理想并坚持不懈。孔明之后,北伐的指挥棒则交到了姜维手中。遗憾的是,蜀汉虽几十年如一日发愤进取,成果却令人扼腕叹息:不仅从未攻入曹魏腹地,反而最终被邓艾钟会率军杀到成都城下,后主刘禅举手投降。
蜀汉无论军力财力人力都远不及曹魏,北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完全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那么历代蜀汉掌军者为何要枉顾生灵涂炭而频频发动战争?历代学者已从不同角度给出若干答案:从“大义”上说,蜀汉立国本就是要“兴复汉室”,北伐曹魏是其与生俱来的责任。从战略上说,虽然蜀汉只占有益州这小小一方,曹魏则是雄霸中原的庞然大物,但从黄巾起义到赤壁之战这段时间里,群雄逐鹿,中原数州被破坏得相当严重。蜀汉北伐,可以令曹魏没有时间休养生息,否则魏国一旦喘过气来,即便吴蜀联合,也难抵挡北方铁骑的锋锐。从内政上来说,蜀汉三大集团——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之间暗流涌动,北伐则可以一定程度上转移内部矛盾,一致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