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收藏|国家博物馆—清华大学首届学术年会·辑要分享( 二 )


古代青铜文物病害信息提取新方法研究
中国国家博物馆刘薇
对古代青铜文物存在的病害进行科学认知和相关信息提取是开展青铜文物保护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 目前在青铜文物病害信息提取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 , 对有害锈蚀的判别主要基于肉眼观察和经验判断来试验性地取样进行分析 , 此种方法无法获得有害锈蚀的分布位置与范围信息 , 还会导致样品的浪费和时力的消耗;其次 , 检测手段以微区分析方法为主 , 揭示信息无法全面反映青铜表面锈蚀种类及分布情况;此外 , 较难获得青铜文物内部矿化程度信息 。
本研究结合光纤反射光谱、高光谱成像、红外热波成像等一系列快速、无损、便携的方法对青铜文物病害进行综合评价 , 初步建立了青铜文物锈蚀产物在VNIR-SWIR波段的反射光谱数据库;在此基础上 , 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青铜表面锈蚀产物进行成分鉴定与填图 , 获取不同锈蚀产物的分布情况 , 尤其关注有害锈的分布位置和范围;此外 , 利用脉冲热成像-多层分析方法获取和计算青铜文物内部合金的厚度 。 这些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对馆藏青铜文物保存状况的科学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如何有效发挥科学技术在文物研究中的作用
故宫博物院雷勇
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但作用的大小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 某些科学技术的独创性和其他领域已有成果的深度结合 , 是未来文化遗产科学发展的大趋势 。 类型、年代、文献、艺术史等众多领域的涉及深浅都和研究回报密切相关 。 聚落考古背景下的彩陶研究、唐三彩器皿和雕塑的区分研究;西周料珠不同时代形状和颜色的对比研究;丝绸之路出土玻璃眼珠的装饰工艺类型研究;古代氯铜矿颜料的文献记载和梳理;外来染料进入中国的历史进程等研究 , 都是有关案例开展的重要基础 。 而在相关领域已有成果基础上开展的文化遗产科学研究 , 往往能够取得更多引用和重视 。 现今的跨学科领域的研究 , 需要多学科的协同研究 , 冷静的开展新方法研究 , 避免过分“全能”的描述 , 也是需要提倡的务实态度 。 此外 , 博物馆展览推陈出新的追求 , 促进了展览内容与科学研究成果的密切结合 , 有些展览中已经得到成功体现 , 这也是持续提升文物保护和科研成果价值的有效途径 。
明清古巷的人居环境科学理念与手艺思想
——南方古民居数字化传承保护
吴诗中
历经六百多年的明清古巷地处长江中下游 , 目前保存下来的仅有一条长街和三条古巷 。 当年的工匠们在充分理解“阳光、空气和水”的自然规律以及它对居住环境的影响的基础上 , 建造出优美且又适合人居住的古街巷 。 但是 , 古巷被关注时已经破败不堪 , 或被风雨侵蚀 , 或被白蚁蛀蚀 , 甚至有的已经坍塌 , 仅剩零星构件 , 亟需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