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仁山:求知无尽 和风迎春( 二 )


2002年夏天 , 我和谈歌兄再次走进鲁院 , 进入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习 。 与著名作家柳建伟、麦家、邵丽、欧阳黔森、红柯、徐坤、孙惠芬、衣向东、王松、李西岳、艾伟、林那北、荆永鸣、陶纯等文友成为同学 。 全班共49人 , 广西作协主席东西没有来 , 他如果来了就是50人 。 军旅作家李西岳是班长 , 我被推选为班里党支部书记 , 班主任是诗人高深老师 。
我们是首届班 , 到目前已经是38届了 。 今年疫情 , 第38届编剧班延迟开班 , 最后常务副院长徐可带领教师克服各种困难 , 终于在北京开班 。 徐可让我给学员们讲了一课《新时代 , 作家和编剧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走上讲堂 , 心中感慨万千 , 说的第一句话:我是“鲁一”毕业的 , 我们是校友啊!在全国各地 , 除了同班同学 , 只要说是“鲁几”的 , 大家都是校友 , 显得格外亲切 。
求知无厌知无尽 , 治学有恒学有成 。 治学后再生 , 是鲁院的秘密 , 也是鲁院的魅力 。 这是一所崇高的殿堂 , 所以全国青年作家才向往之 。 作家素养的提升 , 与学习深造、汲取营养 , 致使艺术观念的转变提升 。 所谓的“再次生成” 。 我感觉这里有两层含义 。 一个层面是可见的 , 以文会友 , 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 有与鲁院师生间的友谊 , 还有与各大刊物出版社以及媒体朋友的友谊 。 单凭师生友谊而言 , 这是一种美好的相遇 , 各种碰撞、交流、握手 , 让目光相遇时读懂彼此的心 , 拓展文坛的人脉 , 这种相遇与浸润 , 必然在漫长的时光中突显珍贵 , 也许我们把这种相遇比喻为生命的萤火 , 永远在暗夜里闪光 。 另一层意义是看不见的 , 敞开耳朵听课 , 让耳朵集中听到老师授课的内容 , 倾听中领悟 , 吸收消化 , 让文学以及文学之外的知识走进内心 , 培育艺术感觉 , 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 大家都是有一定创作实力的作家 , 否则也不可能推荐过来 , 特别是首届班 。 鲁院常务副院长雷抒雁、副院长白描对教学抓得很紧 , 讲课教师都是名家 。 老师的声音富有穿透力、感染力 , 能够直低艺术本质 , 撞击人心 。 记得副院长胡平讲了一课《文学的艺术感染力》对我启发很大 。 小说是创造 , 塑造人物 , 构架故事 , 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非常重要 。 同时 , 听课中也学到了一位作家应该具备的责任和担当!
我的“中国农民三部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天高地厚》后半部就是在鲁院读书期间创作的 , 并将整书修改完成的 , 这期间得到鲁院老师同学们的鼓励和支持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隋丽君大姐作为此书责编带病帮助我修改《天高地厚》 。 为了听课 , 尽量不请假 , 每天下课后我去北三环中路的十月文艺出版社与大姐改稿 , 改到夜里 , 再打车回东八里庄的鲁院 , 班主任特意叮嘱门卫留门 , 这让我非常感动 。 今天翻开书的后记 , 写着“2002年9月28日于北京东八里庄鲁迅文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