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解惑丨“知者”何以“不言”

原标题:解惑丨“知者”何以“不言”

先秦时代|解惑丨“知者”何以“不言”
文章图片
先秦时代|解惑丨“知者”何以“不言”】西周时期 , 一个叫王寿的年轻人 , 背着重重一大篓书 , 在野草丛生的泥土路上艰难行走 。 太阳下山之前 , 他终于到达高士徐冯隐居的地方 。 徐冯翻了翻他带来的书简后说:“你辛辛苦苦背着这么重的书简 , 赶这么远的路 , 的确很是用心 。 然而 , 我感觉你和很多读书人一样 , 还没有明白书的真正功用 。 切记 , 不要让书成为你的负担 , 带着轻盈的思想笃实前行 , 才是正确的读书方式 。 ”
徐冯的一番教诲 , 让王寿陷入深思 。 他意识到 , 自己虽然常常手不释卷 , 却很少考虑到这些书所蕴含的思想在具体生活中的落实和体验 。 王寿的性格有点像《论语》中的子路 , 听到长者的教诲 , 决定当下即行 。 于是 , 他点起一把火 , 把背来的这一篓竹简烧了 。
在这个故事里 , 《韩非子》揭示出读书人容易停留在书本、文字层面的毛病 , 并对书籍和语言的局限性有着清醒认识 。 用一句话来概括 , 就是《老子》所说的“知者不言 , 言者不知” 。
“知者”何以“不言”?一种情况是无法言说 。 这里 , 仅以《庄子·天道》中的轮扁为例稍作解释 。
轮扁是春秋时期制造马车轮首屈一指的能工巧匠 。 国君桓公很是欣赏轮扁的技艺 , 就安排他在大堂下做木工活 。 一天 , 轮扁看到桓公一边低头看书、一边击节叫好 , 就放下斧头和凿子问:“您看的什么书?”桓公回答:“这个嘛 , 你一个匠人就不懂了 。 书上说的 , 都是圣人之言啊!”轮扁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去世很久了 。 ”轮扁笑着说:“那您读的 , 恐怕只是圣人的糟粕 。 ”
听到糟粕这个词 , 桓公被激怒了 。 没有人敢对他用这个词 , 哪怕是用来形容他读的书也不行 。 于是 , 他厉声叱道:“你一个工匠在此信口雌黄 , 竟敢亵渎圣人!今天如果能说得出理由 , 还可以饶你一命 , 说不出理由的话 , 定你死罪!”
轮扁连忙解释:大王息怒!这话无意冒犯圣人 。 我就用自己做车轮的事为例——制作车轮 , 关键在手上的这把斧头!我练习了十多年 , 手中的斧头才能做到不快不慢 , 做出来的车轮又圆又结实 。 这个过程 , 口里说不出来 , 全靠手上无法言说的感觉 。 这种微妙难言的感觉 , 我没办法告诉我的儿子 , 得靠他自己手上多练习、多琢磨 。 我想 , 古代那些圣人们 , 他们独有的技能、体验或感悟 , 很多也恐怕已随这些圣人的死去而消亡了吧!桓公听完 , 觉得轮扁说的有道理 , 就没有治他的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