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宁安县,顾贞观,纳兰容若,黑龙江,文字狱|清朝为何将流放宁古塔作为最残酷惩罚?主因是用极寒折磨“罪犯”,历史少见


清朝,宁安县,顾贞观,纳兰容若,黑龙江,文字狱|清朝为何将流放宁古塔作为最残酷惩罚?主因是用极寒折磨“罪犯”,历史少见
文章图片
撰文/赵立波
在清代 , 流放“宁古塔”只是比处死轻一点的刑罚 。 牡丹江的“宁古塔”却并没有“塔” , 只是满语“六个”的意思 , 如今被称为“雪乡” 。
“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流人 , 或家破人亡 , 或单车出塞 , 或背井离乡 , 全家远戍 , 带着身体上的鞭痕 , 心灵上的创伤 , 万里迢迢地来到这举目无亲 , 榛莽荒僻的荒凉塞外 , 像任人宰割的羔羊一样 , 作为奴隶与犯人 , 被强制地在这白山黑水的大片土地上拼手抵足 , 世代辛苦地耕耘着 。 ”《东北流人史》

清朝,宁安县,顾贞观,纳兰容若,黑龙江,文字狱|清朝为何将流放宁古塔作为最残酷惩罚?主因是用极寒折磨“罪犯”,历史少见
文章图片
流放者
流放者大部分是因为文字狱的江南文人 , 从温润的南方到北方的巨大气候差异成了最大的摧残 , 这也是当时满清的故意为之的折磨方式 ,
明代官宦之家出身的僧函可 , 由于兄弟等人均参加了反清斗争 。 其撰编私史《再变纪》 , 被清兵截获 , 与其徒四人遣戍盛京 , 成为了清朝第一个因文字狱而遣戍东北的流放文人 。
康熙二年(1663) , 庄廷鑨在撰写明史的基础上并补写崇祯朝及南明史事 , 让人所告密其书中有“大逆”之言 。 由于案发时庄廷鑨已去世 , 便遭开棺戮尸 。 但是他弟弟庄廷钺受牵被诛 。 此案涉及人数众多 , “名士伏法者二百二十人 , 庄、朱皆富人 , 卷端罗列诸名士 , 盖欲借以自重 。 ”《郎潜纪闻》这种株连让当时的读书人相当恐怖 , 而接下来的流放才是噩梦的开始 。
这些遭诛者七十多人 , 流徙东北者达百余人 。 至此凡是涉及“文字狱”以及此后的科场舞弊案的均发落黑龙江宁古塔 , 也就是如今牡丹江宁安附近 , 从此黑龙江成了文人心目中的最大噩梦 。 尤其是宁安县和齐齐哈尔数百年间成了“全国官员和文士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 “因为它与狞厉的政治迫害和惨烈的人生遭遇连在一起” 。 这些不小心沾上了“文字狱”、科场案的“名士”文人一夜之间成了犯人被“流放宁古塔” , 史学家称之为“东北流” 。

清朝,宁安县,顾贞观,纳兰容若,黑龙江,文字狱|清朝为何将流放宁古塔作为最残酷惩罚?主因是用极寒折磨“罪犯”,历史少见
文章图片
清代读书人
“南国佳人多塞北 , 中原名士半辽阳 。 ”这种悲情到了康熙顾贞观把自己的旧友吴兆骞从黑龙江救出来发挥到了极致 。 流放黑龙江 , 让吴兆骞彻底体会了比死亡更为痛苦的折磨 。 因此他写词记录了这段悲惨 , 希望朋友顾贞观能够救自己回去 。
顾贞观几乎是倾家荡产最后才将门路搭到太傅明珠儿子纳兰容若这里 。 当纳兰容若觉得这事非常棘手 , 顾贞观将于是把他与吴兆骞的《金缕曲》给他看 , 纳兰容若被这种真正的友情所感动 ,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 , 平生万事 , 那堪回首 。 ”、“我亦飘零久 , 十年来 , 深恩负尽 , 死生诗友 。 ”纳兰容若读完就声泪俱下 , 对顾贞观说:“给我十年时间吧 , 我当作自己的事来办 , 今后你完全不应再叮嘱我了 。 ”顾贞观一听急了:“十年?他还有几年好活?五年为期好吗?纳兰容若擦着眼泪点了点头 。 《余秋雨流放者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