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存|魅力永存的人文资源-宁化古城


永存|魅力永存的人文资源-宁化古城
文章插图
五代十国同战国争雄、三国鼎立、南北朝对峙时期的情况一样,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分裂。其间,楼烦一带先后为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建立的后唐、甘当契丹“儿皇帝”的石敬瑭所建立的后晋、刘知远所建立的后汉、郭威所建立的后周所占据。这四个朝代,存在时间最长的14年,最短的仅4年,累计相加也不过38年,说明民心思安定,民心思统一,分裂总是不得人心的。
永存|魅力永存的人文资源-宁化古城
文章插图
再次统一全国的赵宋王朝,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疆域要比唐朝小得多。就宁武而言,宋、辽对峙期间,境内的分水岭竟然成了宋、辽两国的边界,天池也竟然被划入辽国的疆域!这一来,管涔山便再次被推向战争前沿,其军事功能和战略地位也进一步强化,政治军事中心也随之南移到了汾水之滨的宁化。
永存|魅力永存的人文资源-宁化古城
文章插图
宁化位于宁武县化北屯乡(原属宁化乡,撤乡并镇时宁化乡与化北屯乡合并),距县城五十多公里,自古就是晋西北重要的军事要塞,古称阖峪口,与九牛口(古宁武军口,即阳方口)互为犄角之势,向有“南守阖峪,北控九牛”之说。其周围的村庄,亦多用关、堡、营、寨、屯等军队驻扎地命名,如蒯屯关、新堡、旧堡、头马营、二马营、三马营、山寨、大寨、北屯、化北屯等,表明这一带在历史上曾设关、筑堡、立寨、建营(军马营)、屯垦,驻扎过相当数量的军队。因此,隋代之前这里就已经有城池存在。隋炀帝建造汾阳宫时,又将城的周长拓展到了六里四十一步。到得宋代,根据边防建设的需要,先是设宁化县,并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对宁化城再次进行扩建。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因西夏人不断侵扰隘口,朝廷又在此设立宁化军(设兵戍守之地,唐时设置“军”、“守捉”、“镇”、“戍”,大的称“军”,小的称“守捉”、“镇”、“戍”),为河东路八军之一,领宁化县。到得金朝,宁化县又于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升为宁化州。一时间,宁化的地位变得十分显赫。
永存|魅力永存的人文资源-宁化古城
文章插图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宋、金之后的元、清两朝,宁化一带不再是边防前线,而明朝时则将防线北移,宁化的政治军事功能便有所减弱,但其战略地位依然受到朝廷的重视。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宁化军并入岚州,改为巡检司。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都指挥常守道驻军于此,在隋代汾阳宫旧城东侧改建新城,周二里一百九十六步(经文物考古测量,实际周长为2.5公里,城垣残高为3至6米,底宽为3米),开南、北、西三座城门。改建时用明砖包砌了内城隋代的旧砖,因此宁化内城至今保留着两层城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延安侯唐胜宗率千户唐成驻军于此,剿灭元代残将“四大王”余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设宁化守御千户所,管辖范围东西长一百里,南北宽六十里。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又对新城进行重修,城墙加高到三丈六尺。城内有千户所官衙(今为医院所占),关北有门楼,南有关门,西门原有十八登科坊(已毁),为进士潘文、潘高的寓所。当时,宁化城中的驻军多达2747名,军火器总数多达40250件。直到清代,这里还驻有旗兵334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