麾下|袁绍麾下有三位名将,曹操和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武力一流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一方面,他能稳坐十八路诸侯盟主,能把横霸一时的公孙瓒逼到易京,说出“昔谓天下事可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这样的话,能“身在幽州,遥领魏郡”,冷静地处理黑山军在邺城的叛变,最后,还能霸占整个河北。但另一方面,他在处理集团内部颍川派系和河北派系的矛盾时,表现出惊人的短视和幼稚,他在与曹操决战前夕,会因为孩儿生病贻误千载难逢的战机,他在田丰苦口良药的劝谏下大生嫉妒之心,将田丰关进大牢,而后杀之。这样的驭人之术,却能在不比曹操轻松的外部环境下(公孙瓒和黑山军)扫平河北,有些让人无法理解。或许还是郭嘉的评价一语中的,他说袁绍:“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从袁绍对待人才的态度看,郭嘉所言不虚。而原本效命袁绍的三大名将,也都因为袁绍用人无术,离他而去。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第一位离开袁绍的,就是赵云。赵云的个人能力,其实被罗贯中扭曲了。罗贯中将他从正史中一位以谋略和稳重见长的雄壮爪牙,变成小说里杀人如麻的年少将军。历史上的赵云并没有那么恐怖的个人武力。有记载的个人表现,只是在博望生擒夏侯兰,在汉中救下黄忠。《赵云传》载:“先是,与夏侯惇战于博望,生获夏侯兰。”这种临阵活捉敌将的表现,在当时虽然比较罕见,但史料没有详细记载赵云是如何活捉夏侯兰的。有可能是在交战时活捉,有可能是一种比较概略的表述,将夏侯兰被赵云军队活捉,归功在赵云个人身上。所以即便这样的表现,也不是非常有代表性。论武勇,赵云应该和魏国的于禁和李典一个级别。除了武勇,赵云具备大多数名将具备的素质,尤其具备紧急情况下临阵不乱,将复杂事情处理得合情合理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这方面,他在五虎将里首屈一指。刘备入西川前曾亲口说:“赵云严重,必能整齐”,并让他“任掌内事”。之后赵云截江夺阿斗一事,将一件十分敏感的紧急事件处理得恰到好处。孙夫人是刘备夫人,孙权妹妹,孙刘联盟当时又因江陵的归属问题外亲内疏。如果赵云在这件事上处理不当,很可能给孙权留下把柄。但赵云最后既没有得罪孙夫人和孙权,又留下了后主。刘禅评价赵云“柔贤慈惠,执事有班”,也是在突出他的持重。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但勇武、持重又忠义的赵云,最终也没有留在袁绍身边。《三国志》注引《云别传》载:“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就袁绍,徙于邺。先主就绍,云见于邺。”与通常认为的不同,赵云离开袁绍,追随刘备,并不是必然的。赵云和刘备相投,虽然发生在公孙瓒营中,但赵云回家守兄丧后,与刘备很久没有相见,而且赵云离去时说的:“终不背德也”,与当时在公孙瓒麾下所言“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如出一辙,说明他当时并没有决心要追随刘备。相反,袁绍用人方面的无能,是赵云离开他的重要原因。除了郭嘉对袁绍用人的评价外,曹操的评价也很精辟,曹操说袁绍“徒知学周公用人之表,不知学其里也。”意思是说袁绍始终表现出广收人心的胸怀,但他其实根本没有这样的胸怀。前文说他对田丰的处置,就是一例。官渡战败后,《三国志》载“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说的就是袁绍心胸狭隘,无颜面对田丰之前的正确判断。这种用人水平,只能吸引到审配和许攸这样的贪财好利之人,如赵云般强大而无私的将领,自然不会追随袁绍。
- 纣王|纣王麾下有员大将, 于千年之后转世两度称王, 名字无人不晓
- 刘备|刘备手下有一人比孔明更适合北伐,可惜受刘备不用,后来被迫降魏
- 猛将|三国正史:刘备麾下的5大猛将,赵云上不了榜,第一位关羽看不起
- 吕布|董卓手下有四大名将,个个能征善战,吕布根本排不上号
- 曹操|曹操手下有3人很“个性”,行为不端还贪赃枉法,曹操却特别喜欢
- 袁绍手下有一谋士,能力不输诸葛亮郭嘉!若听他意见,曹操早完了
- 赵云|曹操麾下猛将,典韦许褚之下,谁是最强第三人
- 你知道董卓麾下五虎将吗?远超蜀汉五虎上将,都有谁?
- 奇葩说:秦陵下有巨蟒守灵?其实是数百吨水银,那它到底从哪里来
- 北疆|公孙瓒麾下有一支劲旅,令乌桓匈奴闻风丧胆,却被袁绍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