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明朝内阁首辅权倾朝野是否就等同于宰相?其实两者差得很远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是历史的独特产物。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事发以后,朱元璋将胡惟庸及其同党等三万余人诛杀,并将丞相制度废除,发布诏书:“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明史》)
大学士|明朝内阁首辅权倾朝野是否就等同于宰相?其实两者差得很远
文章插图
自此,在中国延续上千年的丞相制度走向终点。不过,也有人不这么认为,理由是明朝的内阁首辅其实就是宰相,百官之首的位置不过是从丞相的手中转移到了内阁首辅的手中罢了。可是,明朝的内阁首辅果真就是宰相吗?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先了解什么是宰相,什么是首辅。宰相,就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西汉的陈平对于宰相职责有一个精妙的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汉典》)不过必须要说明的是,宰相与丞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宰相”是一种称呼,而丞相是一个具体的官职,丞相通常情况下都是宰相,但宰相却不一定是丞相,它的不同朝代对应的具体官职有所不用。明朝首辅,指的则是明代首席大学士。事实上,明代并没有明文规定“首辅”之名,它产生于政治实践当中。其实,说简单一点,首辅就是内阁的“老大”,他不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只要是内阁当中的主要执政首席大学士,就可以被称为首辅,但同一时期,首辅只能有一位。明代的首辅主持内阁大权,权力最大,远非次辅和其他内阁大学士可比。
大学士|明朝内阁首辅权倾朝野是否就等同于宰相?其实两者差得很远
文章插图
从政治权利上来看,内阁首辅确实与宰相有异曲同工之处。朱元璋废除丞相以后,独揽大权,独自处理政务。然而人力终有不足,朱元璋独木难支,只能让翰林院官员参与政务,这便是内阁的雏形。到明成祖朱棣时期,内阁正式建立,不过这时的内阁没有首辅和次辅之分,诸位辅臣职责、地位都很接近。然而,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是在斗争激烈的内阁里,很快,经过权力角逐,首辅逐渐产生并制度化。到嘉靖年间,明世宗首次正式在诏书中使用首辅等对首席内阁大学士加以称呼。内阁首辅的“黄金岁月”在嘉靖、隆庆到万历初年,在这一时期,内阁首辅权力极大,风头无两,诞生出一大批权臣,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到张居正上位以后,内阁首辅的权力达到顶峰,他不仅是内阁的长官,还是六部的实际掌控者,就连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重要职位都由他推选,再由皇帝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