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维、李白的五七言作品看唐朝平仄格律的发展( 二 )


也就是说 , 王维的五言诗中符合平仄格律的就是格律诗 , 不符合格律的就是古体诗 。
然后再把这句话倒过来说 , 王维写的格律诗就有格律 , 写的古体诗就没有格律 。
你看这不是废话吗?就算是往南北朝去翻作品 , 即使平仄格律完全没有成型 , 同样可能有诗人的作品暗合了平仄格律 , 那你说这诗有没有格律?是不是近体诗?
比如有史可查的第一首五律 , 是王绩的《野望》:
野望
东皋薄暮望 , 徙倚欲何依 。
树树皆秋色 , 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 , 猎马带禽归 。
相顾无相识 , 长歌怀采薇 。
这无论从平仄关系、押韵、对仗来说 , 都是一首标准的五律 。 可王绩是隋朝王通的弟弟 , 在初唐也当了几年官 , 他去世的时候离武则天时期的格律规则大致形成还早了将近半个世纪 。 那这去哪说理?

从王维、李白的五七言作品看唐朝平仄格律的发展
文章图片
格律本身就是在前辈诗人的作品中整理出来的音律规则 。 或者我们说 , 王维、李白的作品不仅仅要被格律影响 , 同时也影响了格律的形成 。 像王昌龄、李白对七绝形式的固定就有巨大贡献 。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 。 李白写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 闻道龙标过五溪 。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 。
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仄平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王维写了《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平仄仄平平仄 , 平平平平平仄平 。
王昌龄写了《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 , 不教胡马度阴山 。
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仄平平仄仄平平 。
读过我格律专栏的朋友 , 一看就知道该如何分析 。 这三首七言绝句都是平起入韵格式 , 除了一三五位置有小调整之外 , 李白和王昌龄的平仄格式都是正确的平起入韵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而王维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虽然相对 , 但是第三句和第二句是失粘的 。
那么在指定平仄基本关系的时候 , 宫廷诗人们选取了李白、王昌龄的格式作为平仄格律的四种基本格式之一 , 确定了第二句、第三句平仄必须相粘的规则 。
同时这一规则得到了大众的认同 。 那么 , 李白、王昌龄的这两首绝句就是近体格律诗 , 简称七绝 , 而王维的这首《渭城曲》 , 是失粘的 , 严格来讲是出律的 , 但是单句又是律句 , 同时相对原则、押韵之类的都遵守得很好 。 而且在这个时期 , 这种格式的诗又非常多 , 后来整理诗词的文人就专门为这种格式取了个名字 , 叫做“折腰体” 。 你的格式像格律体 , 但是你腰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