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甲申易枢:恭亲王奕訢被迫下野,慈禧独裁的真正开端

可能从知名度看来,辛酉政变要远超过甲申易枢,但是从实际意义上来讲,后者的重要程度毫不逊色于前者,甚至可以称的上是令慈禧真正完全的掌控清王朝政权的一次事件。这次权力中枢人事上的洗牌重组甚至对晚清的国运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发生于光绪十年(1884年),农历为甲申年,顾被称为甲申易枢。从辛酉政变到甲申易枢在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共同发动辛酉政变之后,清王朝政治局势便确立了“太后垂帘,亲王辅政”的新体制,而恭亲王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执政者,并且成为了朝廷上首屈一指的一股政治力量,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在无形当中令慈禧感到压力。当然,在奕訢同慈禧相处的这近二十年,也并不是我们所想象当中的那样和谐,这中间慈禧也曾忌惮于奕訢的权势而有意削弱于他,所以也出现一些摩擦,但是为了国政大体,在加上还有慈安的制肘,使得她不得不“倚重”于奕訢,令其掌控军机、总理衙门长达二十余载,总体相安。
光绪|甲申易枢:恭亲王奕訢被迫下野,慈禧独裁的真正开端
文章插图
随着光绪的即位,慈禧对于政治权力的欲望也越来越浓厚,虽然她可以以皇太后的身份压制住奕訢,但是慈禧明白,只有真正的将奕訢踢出中枢,自己才能够真正的掌控梦寐已久的最高权力。所以在此之后,她在政治上积极的扶持清流派以制约奕訢的政治势力,使得奕訢逐渐的缩手缩脚,敛迹自全,再不敢同往常一样放手做事。光绪七年(1881年),年仅四十五岁的慈安猝然薨于钟粹宫,随着这位比慈禧年小两岁却德高望重的人物的去世,清王朝的政治局势俨然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权力的天平逐渐的朝慈禧所倾斜,而奕訢没有了慈安的帮助逐渐的处于被动的境地。甲申易枢的前奏虽然甲申易枢是在光绪十年(1884年)以中法战争为导火索而发生的,但是据《中法兵事本末》所记载的,奕訢被罢免还需要追溯到两年前,也就是光绪八年(1882年)法国侵犯越南这一年,“时枢臣屡被劾,孝钦后亦极不慊于恭亲王”。在这一年,李鸿章时值丁母忧守制百日,于是他的直隶总督便由原两广总督张树声接任,而张树声之子张华奎“在京专意结纳清流,为乃翁博声誉”,建议父亲将清流人士张佩纶请来协理北洋事务。可是此番行为却被陈宝琛所弹劾,称“疆臣不应奏调天子近臣”,而张树声派人求解于张佩纶而“不得见”于是张树声和清流派就由此结下了梁子。在法军侵犯越南之后,恭亲王奕訢同宝鋆、李鸿章等人一直主张议和,通过外交的方式结束两国的争端,而李鸿藻、张佩纶为代表的清流派则相反,他们一心求战,接连上奏,认为越南作为清王朝的附属国,同清王朝唇亡齿寒,应该扶持黑旗军以为己用。并且他们还推荐唐炯,徐延旭前往前线指挥,可惜这两人实在是没有什么军事上的才能,最终贻误战机,使得法军逐渐的逼近国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