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朱棣又设立了内阁,阁臣与宰相有哪些区别?

辅佐汤建立商朝的伊尹,是古代最早、最有名的丞相。他做的最“霸气”的一件事就是把失德的君王给放逐了,其权力之大可见一斑。秦朝建立了“三公九卿”的行政制度,丞相李斯为百官之首。所谓“百官之首”,就是除皇帝一人以外,全天下权力最大的臣子。当皇帝年幼或者无能时,丞相的权力甚至超过皇帝。比如董卓废少帝、曹操挟天子、蜀汉“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诸葛亮,都是实际权力比皇帝大的丞相。
朱棣|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朱棣又设立了内阁,阁臣与宰相有哪些区别?
文章插图
这也提现了我国古代的一个主要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要注意一点,于皇权冲突的相权是宰相的权力,而不是丞相的权力。宰相,丞相傻傻分不清?简而言之,宰相是一种制度,丞相是该制度下一个具体的官职。“丞相”是宰相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称呼,同样的还有“尚书令”、“中书令”以及“同平章事”等。虽然自汉以后,不再有著名的丞相,但也有寇准、司马光、王安石这些有名的宰相。虽然他们不叫“丞相”,但行使着相权,也被下级称为“相爷”。
朱棣|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朱棣又设立了内阁,阁臣与宰相有哪些区别?
文章插图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罪诛杀左丞相胡惟庸并取消中书省,下诏后世子孙不得再立宰相。由此也宣告了在中国沿用了几千年的宰相制度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朱棣开创的内阁制。朱元璋是个工作狂,废除宰相制度后要处理的事更加多,这也加强了皇权。只说不让立宰相,没说不让设内阁,朱棣这也算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了。毕竟不是谁都想当工作狂,能偷懒哪个皇帝还愿意干活呢?内阁的阁臣也被称为“相爷”,内阁取代宰相,有什么区别呢?首先,对皇帝而言。宰相制中,无论是丞相还是尚书令或者中书令,都会限制皇帝的决策,同样也会避免明显的错误决策,这也是相权限制皇权的好处。在处理政务时,就需要皇帝去绞尽脑汁去拿出一个方案,让宰相们去讨论可行性。内阁建立后,这种“死脑细胞”、“烧显卡”的活就被甩给了阁臣,皇帝要做的就是拍板通过。如果行就让六部去落实,如果不行,内阁就接着改方案。
朱棣|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朱棣又设立了内阁,阁臣与宰相有哪些区别?
文章插图
这样一来,皇帝只保留了一个最终决策权,自己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干自己喜欢的事。但是有的皇帝仍然觉得决策也浪费自己时间,索性让司礼监的太监来批红,皇帝只检查是否合理。在这种制度下,皇帝不用管太多的事,就能保障帝国的正常运行。所以嘉靖、万历这爷孙俩几十年不上朝也无所谓了,控制了内阁和司礼监,整个帝国都掌握在了自己手里,上朝开大会也就是个形式了,不要也罢。可以注意到,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皇权得到空前加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阁臣根本没有资格制约皇帝。他们要做的就是给皇帝想办法,拿出解决方案。有一句话很形象的形容了阁臣的尴尬地位:有相名、无相权。说白了,阁臣“长得像”宰相,却没有宰相的权力,甚至内阁一度沦为司礼监的附庸。阁臣与宰相的另一个区别在于:不能开府。所谓“开府”,就是高级官员自行设置属吏,处理政务。以丞相为例,丞相服不开府服从于皇帝时,是一条单轨;如果丞相开府治事,就是一条与皇权并行的双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诸葛亮于刘禅。大家知道,刘备死后,蜀汉“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也就是蜀汉的实际一把手。在五路大军联合伐蜀时,诸葛亮还在相府悠哉游哉的钓鱼,刘禅慌了还要亲自去相府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