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同是农民出身,刘邦和朱元璋,保江山的方法都一样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飞哥采风另一种意境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刘邦和朱元璋,两人时隔近1600年,俱为太祖高皇帝,分别是大汉朝和大明朝的开国君主。汉、明两朝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是雄武盛世,另一个则渐趋闭塞,强弩之末。在统一的中原王朝开国君主里,刘邦和朱元璋容易被一并提及,源于二人皆是草莽出身,以自身事迹印证了秦末农民首反者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断言。刘邦此前只是个亭长,属于没有编制的村干部,游离于体制外。朱元璋则更不济,不仅没有任何话语权,连一日三餐都是问题。反观其他广为今人熟知朝代的开国君主,隋唐的杨坚、李渊俱是国公级别,大宋的赵匡胤也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元清太祖则是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领袖。相比之下,刘朱二公真的只是个没有任何实力的小农民。
出身|同是农民出身,刘邦和朱元璋,保江山的方法都一样
文章插图
农民自然就有他农民的习气,并不是披了身龙袍就能洗掉的。二人立国后最大的一个共性便是大肆分封同姓王,以保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可以万年永固。这分封制本是周代盛行的制度,西周近三百年,到平王东迁后已经食到了诸侯自掌权力对抗中央的恶果。所以这封建社会本是大周八百年间的形态。至秦始皇统一中国,郡县制确立,事实上已经不能算是“封建”了。到西汉立国,刘邦算是开了历史的倒车,最终酿成了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幸而武帝削藩有策,西汉没有亡在藩王而是外戚,这也说明了当时政治制度的不成熟性,皇帝孤家寡人,权力收归中央,自己又管不过来,不是假手外戚便是宦官。刘邦做过亭长,文化还是有那么一点,但是这朱元璋则活脱脱的鄙陋农民一个,农民的性子往往很直,到了大明朝建立,该兔死狗烹之时,老朱就是一个字,杀!完全没有北宋赵匡胤的温和,自然更比之不及大唐李世民的胸襟。但凡农民起义的,往往就是破坏、享乐、再溃败,如此一条铁律行之不悖。从唐末的黄巢到元末的张献忠、明末的李自成、清末的洪秀全。
出身|同是农民出身,刘邦和朱元璋,保江山的方法都一样
文章插图
这老朱确实算是好的,至少“高筑墙、广积粮”的良策他是听进了。但是老朱也搞分封,26个儿子,除了太子朱标和早夭的末子朱楠,其余24人全部分封各地,掌握兵权、财税权。所以后来太祖尸骨未寒,靖难之役爆发。本为子孙幸福着想的封王制度,却成了子孙后代的催命符。不得不说,尽管成祖以后地方藩王被很好的收拾了一番,没有了与中央直接对抗的实力。但百万王族坐吃山空,形成的尾大不掉局面,是将大明王朝拉下水的一道劲力。至清朝借鉴历代得失,这二百多年的政治制度确实已相当成熟。一方面他仍然要顾及少数民族在大汉族内的统治根基,必须要抬高满蒙贵族地位。另一方面又要兼顾中央与地方实力的平衡,所以就有了封而不建和世袭降级的分封制度。清朝众皇子不全封王,封王的也没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只给你在京城盖一所王府,老老实实享福便罢。即便如此,你的王位依然很不稳固,稍有过错就夺爵。且除了那12位铁帽子王外,其余诸王的王位世袭降级,很多王爷庶出的后人最后都落魄到食不果腹,却又无计可施的地步(八旗子弟不得耕田、经商)。笔者原文《刘邦和朱元璋都爱搞分封》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