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志愿军回忆:喀秋莎轰炸后,我们冲上阵地,只剩2个美军活着( 二 )
文章插图
第203团此次用于炮击美军阵地的武器,并不是常规的加农炮或榴弹炮,而是一款曾在苏德战场上扬名的特殊火炮——BM-13型多管火箭炮,它有一个更为深入人心的绰号:喀秋莎。得益于早期火箭技术理论的推进(以齐奥尔科夫斯基为代表的理论奠基者),苏联早在十月革命结束不久,就开展火箭武器的开发,在1933年还专门成立了火箭研究所,为军队特别是航空部队研制专用火箭弹,其中多管火箭炮因技术门槛和生产成本较低,被研究所提出做出应急性武器,并被迅速提上研制日程。1939年,以吉斯-5型卡车为平台,装备8条火箭发射轨并可以进行大角度旋转的BM-13-16研制成功,并在年末通过靶场实弹试验,并少量装备部队,使得苏联红军成为首支装备多管火箭炮的部队。BM-13的8条发射轨可以上下悬挂的方式,搭载16枚口径为132毫米的M-13型火箭弹,可进行单射、部分连射和齐射,M-13火箭弹弹体装有TNT炸药,最大射程8500米,其威力相当于一枚152毫米榴弹炮,而一台BM-13火箭炮的瞬时火力密度等同于18门M-1938型榴弹炮。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后期换装美制US-6型载重卡车作为载具的BM-13N型火箭炮】BM-13首次用于实战,还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在1941年斯摩棱斯克战役期间,苏军曾用7辆BM-13向德军外围阵地进行了一轮齐射,阵地上的德军第5步兵师遭受上百枚火箭弹攻击损失惨重,BM-13的首次亮相虽然没能扭转苏军在战争之初的颓势,却让德军永远记住了这个简单但可怕的武器。在随后的岁月里,BM-13大批量装备苏联炮兵部队,并相继推出小口径的BM-8型和采用发射巢的BM-21型,由于多管火箭炮的研制在战争期间属于高度机密,部队在接收时并不知道这种武器具体型号是什么,只是在火箭发射轨上看到了一个俄文字母“
文章插图
【柏林战役期间,苏军炮兵使用BM-8型火箭炮炮击德军堡垒】
文章插图
【柏林战役结束后,苏军的一辆BM-21型火箭炮】对于火箭炮这种武器,我军其实并不算陌生,早在1948年解放区第52兵工厂就参照英美装备的火箭炮,成功研制出A-3式6管102毫米野战火箭炮,并在志愿军入朝之初就参与了战斗:在云山地区炮击美军骑兵第1师。该型火箭炮属于牵引式火炮,结构简单,便于运输,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在火力输出上并不是很突出。直到
文章插图
- 志愿军|志愿军夜袭美军阵地,发现一物,打了一枪美军乱套了
- 抗美援朝|抗战老兵之子回忆父亲:在敌人眼皮底下查看地形,测绘老兵练就“千里眼”
- 日本随军记者的回忆:日军在神圣的地方随地便溺,乱搞恶作剧
- 志愿军一等功臣蒋诚,肠子外露仍歼敌四百,因地名写错贫苦36年
- 苍耳|最后一位太监回忆,伺候主子时鞋里要放苍耳,为什么!
- 丽江旅拍|不止异域的美景和粉红的回忆,还有这些意想不到的陷阱
- 老照片 1988年的老火车 满满的都是回忆
- 志愿军五任参谋长,三任政治部主任,他们分别是谁呢?
- 志愿军|比上甘岭还激烈?美国人败退后不甘心,猪排山再战5天结果如何
- 野人山|远征军穿越野人山有多惨?听完一位幸存女兵的回忆,让人毛骨悚然